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要素和特征研究
梁文君 顾世春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注重摆脱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力要素的质的跃升。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适应生态优先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既包含技术层面的革新,也涉及生产方式、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变革。
一、新质生产力的出场
技术革命性突破。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 “ 引擎” ,而革命性突破则是新质生产力从 “ 潜在” 走向 “ 现实” 的关键。当技术创新跨越 “ 量变” 到 “ 质变” 的临界点,便能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桎梏,催生全新的生产力形态。“ 技术革命性突破通过引入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新技术,促使形成新型要素组合模式。” [1]在绿色发展领域,污染防治技术、低碳技术、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尤为典型。例如,新能源技术的迭代使得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续下降,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流能源形式,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格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污染源精准溯源、环境质量实时监测、资源利用高效调度,推动环境治理从 “ 粗放式” 向 “ 智能化” 转型,大幅提升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率。这种技术层面的革命性突破,不仅重构了生产工具与生产流程,更重塑了人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出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底。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直接决定生产力的质效,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对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创新性重组。例如,在资本要素方面,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如绿色债券、碳基金)引导资本流向生态友好型产业,实现资本与生态价值的绑定;在数据要素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与交易平台,使环境数据、能耗数据等成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生产要素,倒逼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生态要素方面,通过市场化机制(如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将环境成本内部化,让 “ 绿水青山” 成为可计价、可增值的生产要素。这种创新性配置方式,打破了传统要素的固化格局,使生产力的发展更契合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要求,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制度与机制保障。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是生产力的具体呈现形式,新质生产力的出场最终体现为产业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传统产业结构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过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难以适应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则通过 “ 淘汰落后、改造传统、培育新兴” 的路径,为新质生产力搭建了实践载体。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绿色转型;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以低消耗、高附加值为特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增长极;此外,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如 “ 生态 + 文旅” “ 数字 + 绿色农业” 等,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拓展了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这种转型升级并非简单的产业规模扩张,而是产业质态的根本性跃升,使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新质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者。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与清晰目标导向的生产主体,劳动者所具备的技能、经验、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本质上映射出劳动者群体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维度上的层次性特征。传统技术工人多聚焦于标准化操作流程,而新型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转型的关键主体,与之形成鲜明差异。这类劳动者既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提供关键支撑,又具备驾驭新型生产要素的实践能力;在能力构成上,他们普遍拥有更优的教育背景与持续学习能力,既精通传统职业技能,又能快速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作环境,更展现出跨领域资源整合的综合素养。而要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关键在于打造并强化新型劳动者队伍,他们需能够持续创造并熟练运用新型劳动工具,积极拓展并开发新型劳动对象,同时高效运用和维护新型基础设施,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指在生产活动里被加工、改造以及提供服务的客体,其形态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包含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例如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跟零部件;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例如数字信息、知识框架及特定服务对象等。新质生产力不断演进的进程里,技术改进不断拓展着劳动对象的边界线。伴随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趋势的深度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实现对海量信息的高效收集、分析和利用。该技术的演进推动数据资源慢慢演变成重要的新型劳动对象。以数据作核心的新型劳动对象,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还是技术突破的关键要素。作为新型的劳动对象的数据具有许多功能:依靠动态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生产的效率,精准贴合社会需求推动服务改良,同时为治理现代化给予数据支撑。伴随技术革命的推进,这类新型劳动对象的价值愈发突显。在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劳动者要凭借素养提升去适应数据驾驭需求,而劳动对象的动态演化驱动生产工具开展迭代升级,也倒逼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并完善。
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作为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其形态的演变贯穿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历史实践证明,各个时代新型劳动资料的突破性进步,都是此阶段生产力跃升的关键标识。这类生产工具的创新跨越与大规模采用,一般能直接为生产力的进步注入关键驱动力。工业革命阶段,蒸汽机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运用,不仅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更依靠机械动力的普及让生产效率有了质的飞跃;信息时代初始的阶段,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推广,同样作为新型劳动资料的典型标杆,在重新构建社会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说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阶段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展现出加速融合的形势,如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型生产工具不断涌现,这些技术革新凭借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变革、加速未来产业孵化、推动新兴业态壮大,形成多维度生产力提升效应。新型劳动资料若达成效能的最大化,需凭借拥有数字素养的新型劳动者团队,以及覆盖算力网络、智能终端等范围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系统。这种工具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和基础设施改进的协同互动,正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源泉。
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高科技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以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量。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局限,展现出高科技性的基本特征。高科技性是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特征,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重新塑造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孕育出新兴产业与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层次、更先进形态演进。
高效能性。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在效率、适应性和智能化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使其更善于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效能释放层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前沿技术手段与创新管理范式的深度融合,既保障生产流程的高效运转,又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进化与整体提升。与此同时,其高效能特征还体现在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捕捉与即时响应能力上。面对市场动态调整,新质生产力能够动态优化生产策略,有效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这种高效能、低能耗的显著特征,不仅推动同类新兴产业规模扩张,更加速新型产业链条的构建进程,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持续动能。从运行机制看,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实现依赖于技术-管理-市场的三元协同:技术创新提供效率提升的基础,管理优化保障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市场需求导向确保生产活动的适应性。这种多维度的效能提升路径,使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高质量性。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2],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为破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3]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性(含绿色性),核心是打破传统发展中 “ 重规模轻品质、重增长轻生态” 的困局,实现发展质量与生态价值的内在统一。 在产品与服务层面,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供给升级。精密制造让工业部件性能更稳定,减少因故障导致的资源浪费;智能系统让民生产品更贴合需求,在提升体验的同时避免功能冗余。这种升级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通过技术迭代实现 “ 少而精” 的价值跃迁。绿色性贯穿生产全链条。生产端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工艺革新减少污染物生成;循环利用让废弃材料重获价值,如退役电池经处理后用于储能,既降低环境压力,又延续资源价值。这种绿色性并非发展的 “ 负担” ,而是新的增长动能。比如光伏治沙项目,在荒漠地区架设光伏板发电的同时,板下种植耐旱植物,既产出清洁能源,又遏制了沙化蔓延,印证了新质生产力 “ 发展与保护共生” 的独特优势,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四、结论
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创新、要素重组与产业变革协同作用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从要素维度看,新型劳动者、绿色化劳动对象与智能化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从特征维度看,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性、高效能性、高质量性的本质特征。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关键,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优化要素配置机制,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以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勇坚,张海汝. 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生成逻辑与模式建构——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01):89-97.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2-2(1).
[3]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J]. 求是,2024,(11):4-8.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课题:新质生产力赋能沈阳绿色发展研究(SYSK2025-JD-08)
作者简介:顾世春(1977—),男,满族,辽宁凤城人,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技术伦理、技术哲学。梁文君(2000—),女,汉族,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