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在空间规划中的传承研究
李沙沙
身份证号码:130131198903194826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在空间规划中的传承路径,探讨其重要性及具体实施策略。通过对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明确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保护体系缺乏、城镇化冲击、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矛盾等。结合实例与分析,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文化保护体系、实现传统与现代建筑协调发展、增强公众参与度以及强化政策与资金支持等传承策略。
关键词: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空间规划;文化传承
引言
小城镇作为城乡连接的纽带,不仅承载着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使命,也保存了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资源。这些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构成了小城镇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石。然而,在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扩张的过程中,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空间功能分化、文化断层和建筑样式的同质化。
1. 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小城镇传统建筑蕴含着历史记忆的物质表征,蕴含丰厚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这些建筑形态亦映射了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模式,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
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对小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该建筑风格及装饰之独特,例如青砖黑瓦、木刻窗花等,有效增强城镇辨识度与文化魅力。传统建筑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内涵与情感价值,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可为子孙后代呈现生动的历史文化感受,增进人们对自身文化基础的认知与认同。此外,此类文化要素亦可为当代设计注入灵感,促进本土创新设计进步。
2. 小城镇空间规划中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现状分析
2.1 缺乏系统性保护与规划
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措施常显系统性与科学性不足,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及真实性遭受损害。众多城镇在实施空间规划过程中,仅聚焦于现代功能的配置,而忽略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在此情形下,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缺乏统一规范,部分承载文化价值的建筑遭遇拆除或改造之虞。过往的规划编制,通常忽视对传统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造成建筑景观分散、缺乏统一。
2.2 城镇化冲击下的文化传承困境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要素遭遇传承挑战。城镇化之核心宗旨在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促进经济进步,此过程常以损害传统建筑文化为代价。伴随着众多功能型建筑的兴起,普遍存在传统建筑拆除或废弃现象。现代建筑风格的同质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削弱了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导致其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2.3 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文化维护之间的冲突是当前我国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所遭遇的主要难题之一。小城镇发展历程,通常聚焦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长期价值。例如,诸多地区在推动产业开发与城市升级工程中,以传统建筑为改造目标,拆除与重建成为普遍现象。该“经济优先”发展策略在短期内可显著提升经济产出,从长远视角审视,此举显著降低了小城镇的文化吸引力与整体竞争力。
2.4 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当前小城镇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保护工作中,社会参与意识不足构成关键挑战,对于绝大多数民众而言,传统建筑仅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未获充分认可与关注。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民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主要集中于居住用途方面,而忽略了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因此,在面临拆除重建或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的抉择之际,居民通常更偏好后者,致力于提升生活便捷度与经济效益。
3. 小城镇空间规划中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传承策略分析
3.1 建立科学的文化保护体系
确保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得以有效传承,须依托科学的保护机制。小城镇在地域规划领域,应优先确立以文化传承为焦点的专项保护计划,界定历史建筑的保护界限、宗旨及执行策略。此类数字化保护措施,亦可为后续修复提供科学支撑,可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促进文化传播,增进公众对传统建筑价值与魅力的直观认知。同时,可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开放型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平台,推动政府、专家学者及民众协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务,构建多维度的合作体系。
3.2 强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协调发展
在城镇空间规划领域,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延续不仅仰赖单纯的保护,需在保护与拓展间探寻平衡之策,促进传统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此协调发展可经建筑风貌控制与功能改造两途径实现。建筑风貌的整体和谐是传承与发展的基石。在城镇空间布局规划领域,需确立严苛的建筑风貌管理法规,对新建建筑之形态、材料及尺寸实施规范。对此,可依据其空间属性实施相应的功能调整。
3.3 提升公众参与度与文化认同感
公众构成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传承的核心力量,其参与度与文化认同度直接影响着传承工作的成效。因此,在城镇空间规划领域,需采取多样化策略增强民众参与积极性,提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度。强化宣传教育是促进公众参与的关键手段,政府和相关部门可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讲座等形式向民众传播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构建社会参与体系可更高效激发民众参与热情,关于小城镇历史建筑的保护,可构建志愿者计划,促进民众参与保护工作的实际操作,如整治建筑周边环境、参与基础修缮活动等。此外,可设立居民协商机构,促进民众参与传统建筑保护政策制定与执行,让其得以对文化保护提出策略建议,提升其责任感与归属感。
3.4 发挥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的作用
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撑构成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关键基石。在城镇空间规划领域,政策扶持主要表现在法律规章的制定与政策执行的贯彻之中。地方政府应制定针对性政策,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延续提供法律支撑。资金支持层面,小城镇需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一方面,政府可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确保传统建筑修缮与养护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可主动吸纳社会资源,采用PPP模式吸纳企业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务。此外,可借助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依托传统建筑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融合。
结论
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是小城镇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名片,在空间规划中有效传承这些元素,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塑造小城镇独特风貌、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科学的文化保护体系、实现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协调发展、提升公众参与度以及发挥政策与资金保障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动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未来的小城镇空间规划中,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可持续传承,从而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与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丹.基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探索[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4,46(06):203-204.
[2]郭奕萱,李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2024,(09):123-125.
[3]李娜.闽南传统建筑装饰及文化元素的表达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6):199-201.
作者简介:李沙沙(1989-),女,汉族,大专+成人本科,河北石家庄人,就职于汇广晟信(河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