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工学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作者

马紫微

合肥工贸高级技工学校 安徽省合肥市 010000

现代教学论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的单一框架,强调教学是双向的、平等的、生成性的活动。尤其对于舞蹈这种以身体动作为核心媒介的课程来说,师生通过动作模仿、反馈调整,可以实现肢体语言的双向校准,且在分组编创任务中,学生能够在协作中感知空间关系,提升舞台表现力,同时互动中的共情与反馈帮助学生深化对舞蹈主题的理解,因此本研究重点分析技工学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技工学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肢体语言的双向校准

传统舞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向模仿”模式。教师通过示范动作,学生被动模仿,缺乏主动探索与反馈机制。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动作标准化有余而个性化不足。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细节,结合口头语言与肢体示范,提供即时纠正,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观察、模仿与反馈,主动参与动作的优化,提升了动作的精准度,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协作中的空间感知

传统舞蹈教学侧重个体动作训练,忽视群体协作中的空间感知。学生可能熟练掌握单人动作,但在集体表演中因空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整体效果大打折扣。互动模式强调视觉、听觉与动觉的协同。学生需通过视觉感知同伴的位置与动作,通过听觉捕捉音乐节奏,通过动觉调整自身动作。空间感知训练使学生从“个体表演者”转变为“群体协作者”,理解舞蹈作为空间艺术的本质。学生需通过空间分配、队形变化与动作互动,传递情感与主题。

(三)共情与反馈中的主题深化

传统舞蹈教学侧重动作技巧训练,忽视情感表达与主题深化。学生可能完成高难度动作,却无法传递舞蹈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理解舞蹈主题,激发情感共鸣。学生需通过观察同伴的表情、动作与互动,理解其情感状态,并调整自身表达。这种共情与反馈训练使学生从“技术执行者”转变为“艺术表达者”,理解舞蹈作为情感载体的价值,不仅提升了舞蹈的艺术性,更为学生未来从事教育、表演或创作工作提供了核心竞争力。

二、技工学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从模仿到自主表达

即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动作镜像训练,提升学生身体控制力与职业仪表素养:

1.动作拆解与职业化镜像

教师可以将舞蹈动作拆解为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肢体模块,例如模拟机床操作、设备检修等动作,强化肩颈、腰背的稳定性;或可以结合客户接待、沟通场景,设计标准化肢体语言。通过慢速模仿完成“输入-输出”闭环,学生需在教师示范后复现动作,重点校准职业易劳损部位(如肩颈前倾、腰背拱起)的姿态,形成肌肉记忆与职业仪表素养。

2.技术辅助与差异校准

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录像即时回放功能,对比教师示范与学生动作的差异点,例如通过侧位录像分析学生是否出现耸肩或前倾。还可以通过背面录像观察脊柱是否保持中立位,并针对差异点设计专项训练,如“肩颈放松操”“核心肌群激活练习”,强化身体控制力。

3.AB 角互动任务设计

教师可以设计双人或多人互动任务,如一人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设备调试、故障排查等流程;另一人将操作动作转化为舞蹈语汇,强化动作记忆与观察力。通过角色互换(AB 角)提升学生对职业动作的理解深度,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二)职业场景的动态重构

旨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安全空间判断能力,适配车间、工地等职业环境需求。

1.动态队形与空间感知

教师可以在地面铺设可拼接坐标垫,标记不同职业场景区域(如“吊装作业区”“客户接待圈”),学生根据指令快速调整队形,通过队形变化培养默契与反应速度,并提升学生对作业区域边界的感知能力。

2.即兴舞步与障碍规避

教师可以在舞蹈空间中随机放置工具模型(如扳手、安全帽),学生需通过即兴舞步规避障碍,模拟施工现场的空间管理,通过动作设计强化对职业风险的预判能力,训练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肢体协调性。

3.跨专业方阵与生产流程叙事

教师也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舞蹈方阵,例如机电组采用刚性动作(如机械臂操作、设备组装);幼教组运用柔美线条(如引导手势、互动舞蹈)等。通过动作穿插完成生产流程叙事,如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模拟,强化学生对职业链条的整体认知。

(三)从技能到素养的升华

即通过情感互动强化职业认同,培养工匠精神与客户服务意识。

1.情境舞蹈与情绪管理

教师可以设定“客户投诉”“设备故障”等职业场景,学生用舞蹈动作表达问题解决过程,例如:在客户投诉场景中可以通过肢体收缩(表示紧张)到舒展(表示解决)表现情绪变化;在设备故障场景中可以用急促动作(排查)到缓慢动作(修复)表现流程。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管理情绪,培养抗压与沟通能力。

2.职业道具与责任意识

教师可以在双人舞中引入职业道具(如电缆、布料),通过物体传递的力度与节奏培养责任意识,例如:电缆传递要求动作稳定,避免道具掉落,象征对工作质量的把控;布料互动通过轻柔或有力的抓握,表现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这样通过道具操作能够强化学生对职业责任的具身认知。

参考文献

[1] 解冰冰. 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刍议[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S01).

[2] 高职院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 文艺生活,2020(26):225.

[3] 任星伟. 高职院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 黄河之声,2020(14):82-83.

[4] 寻双. 关于技工院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 明日风尚,2018(10):220.

作者信息:马紫微,女(1998.5-29),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