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粉煤灰掺量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作者

朱星禹

浙江久正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要求不断提高。粉煤灰作为常用掺合料,其掺量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影响显著。了解其影响机制,有助于优化材料性能,降低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 粉煤灰与水泥基材料基本特性

1.1 粉煤灰物理化学性质

粉煤灰作为燃煤电厂排出的工业废渣,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水泥基材料中重要的矿物掺合料。从物理特性来看,粉煤灰通常呈现细腻的粉末状,颗粒多为规整的球形,表面光滑且具有一定的多孔结构,这种球形形态能有效减少水泥基材料拌和时的摩擦力,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与流动性。其颗粒细度普遍较水泥更细,较大的比表面积为水化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反应界面,有利于后续火山灰反应的充分进行。在化学组成上,粉煤灰以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钙等氧化物,这些成分使其具备显著的火山灰活性,在适当条件下可与水泥水化生成的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胶凝性能的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等产物。此外,优质粉煤灰的烧失量较低,意味着其中未燃尽的碳颗粒含量少,不会对水泥的正常凝结硬化过程产生干扰,也不会降低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这些物理化学特性共同为粉煤灰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有效应用创造了条件。

1.2 水泥基材料组成及性能

水泥基材料是由多种组分协同作用形成的复合材料,其组成与性能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主要组成包括作为胶凝材料的水泥、起骨架作用的骨料、参与水化反应的拌和水以及改善性能的外加剂。水泥与水接触后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凝胶、氢氧化钙晶体等胶凝性产物,这些产物逐渐将砂、石等骨料粘结成一个整体结构,赋予材料强度和稳定性。细骨料主要填充粗骨料之间的空隙,粗骨料则承担主要的结构承重作用,两者的级配合理性直接影响材料的密实度。拌和水的用量需严格控制,过多会导致材料内部孔隙率增加,降低强度和耐久性,过少则会使拌和物流动性不足,影响施工操作。外加剂通过化学作用调节材料性能,如减水剂可减少用水量并提高流动性,引气剂能引入微小气泡改善抗冻性。水泥基材料的性能体现在力学强度和耐久性两个方面,力学强度确保材料能够承受外部荷载,而耐久性则决定材料在自然环境和使用条件下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保持性能稳定的能力,包括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等多个方面。

2. 粉煤灰掺量对耐久性指标的影响

2.1 抗渗性变化规律

粉煤灰掺量的不同会使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性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合理控制掺量是提升抗渗性能的关键。当粉煤灰掺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其球形颗粒能够优化水泥浆体的级配,减少拌和过程中的用水量,从而降低材料内部的孔隙数量,同时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会消耗部分氢氧化钙,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钙凝胶填充微小孔隙,使材料结构更加致密,水分和有害物质难以渗透,抗渗性能随之提高。随着掺量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增加,粉煤灰颗粒充分分散并参与反应,持续发挥填充和胶凝作用,材料内部的大孔隙和连通孔隙进一步减少,抗渗性能够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但当掺量超过合理范围后,水泥用量相对减少导致早期水化产物不足,材料硬化初期的结构致密性下降,若养护措施不到位,会形成较多的毛细孔隙和微裂缝,这些孔隙和裂缝相互连通形成渗透通道,导致抗渗性能明显下降。

2.2 抗冻性作用机制

粉煤灰掺量通过改变水泥基材料的内部结构和孔特征,对其抗冻性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在适宜掺量范围内,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生成大量水化产物,这些产物能够细化材料内部的孔隙结构,将有害的大孔隙转化为无害的微小孔隙,微小孔隙在冻结过程中产生的冻胀应力较小,不易对材料结构造成破坏。同时,粉煤灰颗粒的填充作用使材料整体结构更加致密,降低了水分向内部渗透和迁移的速度,减少了冻结循环时可结冰的水量,从而减轻冻胀破坏程度。此外,粉煤灰的掺入能够降低水泥水化过程中的放热速率和峰值温度,减少温度应力引起的内部微裂缝,避免冻胀力作用下裂缝的扩展延伸。

3. 影响机制综合分析

3.1 微观结构改变

粉煤灰掺量通过改变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对耐久性产生根本性影响,微观结构的优化是耐久性提升的核心原因。掺入适量粉煤灰后,其球形颗粒均匀分布在水泥浆体中,通过颗粒间的滑动效应改善浆体的密实性,减少宏观裂缝的产生,同时粉煤灰颗粒作为水化反应的核心,在周围形成大量水化产物,这些产物相互交织形成连续的凝胶网络。火山灰反应生成的水化硅酸钙凝胶能够填充水泥石内部的孔隙和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过渡区,传统界面过渡区因氢氧化钙晶体富集而结构薄弱,粉煤灰反应消耗氢氧化钙并填充空隙后,界面过渡区的密实度和粘结强度显著提高,成为整体结构中的强韧部分。

3.2 水化反应进程

粉煤灰掺量对水泥基材料水化反应进程的调控是影响耐久性的内在机制,反应的充分性决定了材料结构的稳定性。水泥与水接触后首先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水化硅酸钙等早期产物,为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提供必要的化学环境和物质基础,粉煤灰的反应属于继发性反应,依赖于水泥水化提供的氢氧化钙和碱性环境。在早期阶段,粉煤灰反应速率较慢,水泥水化起主导作用,适量粉煤灰的掺入不会明显延缓早期水化,其颗粒反而为水泥水化提供更多的反应表面,促进水泥颗粒的分散和水化。随着龄期增长,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逐渐加速,持续生成水化产物补充水泥水化的不足,使水化反应更加充分彻底,材料结构随龄期不断致密。当粉煤灰掺量过高时,水泥相对含量减少导致早期氢氧化钙生成不足,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缺乏足够的反应物而难以充分进行,材料早期水化产物少、结构疏松,即使后期反应有所进行,也难以弥补早期结构缺陷,导致耐久性下降。

3.3 关键影响因素

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影响效果受到多种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最终的耐久性表现。粉煤灰自身品质是基础因素,细度合适、火山灰活性高的粉煤灰能更充分地参与水化反应,填充孔隙和优化结构的效果更显著,而品质较差的粉煤灰含有较多杂质或未燃尽碳,会降低反应活性并可能引入有害成分,不利于耐久性提升。掺量比例是直接影响因素,过低的掺量无法充分发挥粉煤灰的填充和反应作用,难以有效改善材料结构,过高的掺量则导致早期水化产物不足,结构致密性下降,只有合理的掺量才能实现耐久性的优化。养护条件是重要保障因素,充足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确保水化产物充分生成,若养护不及时或不充分,水分不足会抑制粉煤灰反应,即使掺量合理也无法形成致密结构,耐久性提升效果大打折扣。

结束语:明晰粉煤灰掺量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影响机制,为材料性能优化提供依据。后续可深入研究特定工况下的最佳掺量,拓展应用范围。进一步探索粉煤灰与其他掺合料的协同效应,以提升水泥基材料的综合性能,推动建筑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巧伟,安晓燕,杨涛,等.不同掺量粉煤灰替代水泥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3):5-7

[2]黄瑶,唐伟桐,甘元初,等.沸石粉部分替代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24,(01):13-18

[3]刘玉亭,陈传明,代义磊,等.不同粉煤灰掺量下硅酸盐水泥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研究[J].混凝土世界,2019,(1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