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怀爽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政协
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非公企业在面对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面临职工思想越发多元、价值观差异显著、企业文化构建滞后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保障,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识和理解。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往往未能更为有效的开展工作。
一、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需求问题。非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抓或不抓、抓的力度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主观意志。与技术、营销、法律、财会等专业人才相比,非公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需求显然相对次要。因为在部分企业家看来,专业人才短缺会直接影响一家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经济效益,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是软性的、长远的,其配备并不那么迫切。
(二)培养成本问题。一位合格的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只了解政治理论,还应该是一位熟悉本行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以及本企业的文化特点、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与非公企业其他专业的人才相比较,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时间成本要长得多,经济成本也可能高得多。并且,思想政治工作者成才之后,“充电”任务也比其它人员更加繁重,需要持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三)经济回报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人作为特殊商品具有资本属性,有投入就要有产出。在非公企业中,销售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成果很容易得到各个方面的认同,从业者个人也容易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产出则表现出长期性、间接性、模糊性、艰巨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产出的角度来看,非公企业政工并不容易看到明显的成绩。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经济收入自然无法与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相比较。
(四)个人发展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企业职工并不像国企职工那样拥有“铁饭碗”。为了增加能力储备和再就业机会,人们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社会的长期需求、显性需求,而不是某个企业一时的需求或者社会的宏观隐性需求。这样一旦离开现在的岗位,人们也能够凭借专业本领很快找到新的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市场需求不旺,一旦离开现在任职的企业,就很难再找到一份专业工作。
二、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认识存在误区。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非公企业是企业家的私有财产,是否在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企业家自己做主。事实上,《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三十条,以及《工会法》等都对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然,上述法律法规只是授权性法律规范,而非命令性法律规范,缺乏刚性约束和保障性条款。
(二)激励措施失当。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联系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实际,否则政治理论讲得再好,职工们一旦遇到不甚合理的对待,依然会产生思想上的问题。然而,部分非公企业在激励措施上存在一定问题,对职工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常见的表现主要有缺乏严格、明确的奖惩机制,运用激励措施时存在随意性或非制度性,以及单纯将职工当作“经济人”对待,把企业与职工的关系简单视为契约关系,忽略了职工的归属需要和成就追求。
(三)投入力度不足。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柔性特点,其效益难以在短期内体现,导致部分非公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投入较少。一是人力不足。不少非公企业没有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多由文职人员兼任,时间精力有限,相关工作经验缺乏。二是经费投入不足。面对竞争压力,部分非公企业为节约成本,不断削减相关经费支出。
三、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错误观念。一方面,要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企业家们深刻认识到宪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呼吁立法机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科学研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刚性和保证性条款,给予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清晰的定位。
(二)建立协作机制。实践证明,单纯依赖专职人员开展工作的“小政工”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应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企业党组织为核心,联合企业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大政工队伍模式,建设一支党政机关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密切配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网络体系。
(三)加强投入力度。要在非公企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保障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上级党政机关要有意识地选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配合“入企帮扶”工作,到非公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非公企业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政工队伍综合素质,适当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投入,并列入成本预算。
(四)完善监督考核。上级党政机关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谋划,建立“党建目标责任制”“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开展“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评选”等活动,有重点地抓好一批非公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典型加以推广。非公企业党组织应通过“党员模范示范岗”“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政工联系点”等制度,进一步发挥政工人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应坚持每年对政工人员和党员在业务、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民主评议和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长效化。
参考资料
1.《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2024 年 09 月。
2.《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 年 12 月。
3.《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25 年 0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