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船舶建造过程中钢材切割余料优化利用技术及成本控制策略

作者

王润泽

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

1 钢材切割余料优化利用技术体系

1.1 套料工艺的精细化优化

在船舶建造中,钢材利用率直接关系到材料成本与资源效率,而套料工艺作为材料切割前的核心环节,其优化程度决定了余料生成的初始状态。传统套料依赖人工经验,存在排布不合理、空间浪费严重等问题,尤其在面对复杂曲面分段或异形构件时,板材利用率往往低于 85% 。现代造船企业应转向智能化、数据驱动的套料模式。通过引入具备三维建模能力的智能套料软件,系统可基于船体分段图纸自动提取构件轮廓,并结合板材规格进行动态嵌套。其中,动态嵌套算法通过遗传算法或模拟退火等优化方法,迭代计算最优排布方案,使板材间隙最小化,切割路径最短化。

1.2 余料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余料若缺乏系统化管理,极易沦为“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与库存积压。因此,必须打破“即产即弃”的粗放模式,建立科学的余料回收与再利用机制。关键在于构建标准化的余料分类与编码体系。根据板材的尺寸、厚度、材质及表面质量,可将余料划分为 A、B、C 三级:A 级余料(尺寸≥1m×1m)具有较高再利用价值,优先用于大型构件补料或替代整板使用;B 级余料( 0.5m×0.5m ≤尺寸 <1m×lm )适用于小型连接板、加强筋等非承重部件;C 级余料(尺寸 <0.5m×0.5m )虽难以直接使用,但可通过熔炼重铸或作为焊材填充料实现资源闭环。在此基础上,设立专用余料仓库,配备条形码或 RFID标签,实现从切割下料到仓储、调拨、使用的全流程追踪。

1.3 切割工艺的技术革新

切割精度与工艺稳定性直接影响余料的质量与再利用潜力。传统火焰切割因热影响区大、切口粗糙,导致余料边缘变形严重,难以用于精密构件。相比之下,高精度等离子切割技术凭借其切割速度快、热变形小、精度可达 ±0.3mm 等优势,显著提升余料的可用性。进一步地,激光-等离子复合切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薄板到厚板(30mm 以上)的无缝切换,避免因更换设备导致的材料浪费与生产中断。

1.4 信息化手段的深度应用

信息化是实现余料高效管理的技术支撑。构建基于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余料管理平台,可实现设计、生产、仓储数据的无缝集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整个切割流程,提前预测余料生成位置与尺寸,辅助优化套料方案。例如,系统可基于历史切割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板材规格—构件类型—余料分布”预测模型,为采购与排产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开发移动端余料匹配 APP,实现现场作业人员与库存系统的实时交互。当新分段需要补料时,系统可自动推送可用余料清单,支持扫码调用,大幅缩短物料准备周期。

2 船舶建造成本控制多维策略

2.1 采购环节的成本压缩

钢材作为船舶建造中占比最高的原材料,其采购策略直接影响整体成本结构。传统分散采购模式易导致价格波动大、供应不稳定。为此,应推行集中采购与战略协议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与大型钢厂签订年度框架协议,锁定价格区间与供货节奏,既可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又能通过批量采购获得 5%-8% 的价格优惠。同时,引入反向拍卖平台,组织多家合格供应商在线竞价,进一步压降采购成本。对于特殊规格或高强度钢材,采用“以需定产”模式,由钢厂根据船厂生产计划定制生产,减少中间环节与二次加工损耗,降低综合采购成本。此外,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将交货准时率、材料合格率等指标纳入考核,确保采购质量与成本双控。

2.2 库存管理的动态优化

库存管理不仅涉及仓储成本,更关乎资金占用与物料周转效率。采用 ABC 分类法对钢材进行动态管理:A 类为高价值、低周转材料(如高强度船板),实施重点监控与 JIT(准时制)供货;B 类为常规结构钢,实行周期性盘点与按需补货;C 类为低值辅材,采用定量订货模式。通过 ERP 系统实时监控库存水平,当周转率低于行业基准时自动触发预警,避免积压。同时,探索“零库存”管理模式,与核心供应商共建厂外协同仓库,实现钢材按生产节拍直送生产线,减少厂内仓储压力与搬运损耗。某船厂实施该模式后,库存周转率提升 40% ,仓储成本下降 25%

2.3 生产流程的精益化改造

生产环节的效率提升是降本的核心路径。在分段制造阶段,推行“托盘化管理”,将同一作业区域所需物料按工序打包配送,减少现场等待与搬运次数。通过优化托盘配置与配送路线,物料配送误差率可控制在 1%以内,工时浪费减少 15‰ 在总组与搭载阶段,推广总段建造法,将多个分段在岸上预合拢,缩短船台周期 10%-15% ,显著降低吊装频率与船台租赁成本。此外,引入自动化焊接设备,如双丝埋弧焊机器人,不仅提升焊接速度 40% 以上,还因焊缝质量稳定,减少返修成本,间接提升钢材使用效率。

2.4 人工成本的精准管控

人工成本在船舶建造中占比显著,需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平衡。实施“技能等级认证”制度,将焊工、切割工等关键岗位划分为初、中、高三档,薪资与技能等级挂钩。高级技工虽薪酬较高,但其作业效率与一次合格率显著优于初级工,综合成本反而更低。配合“工时+质量”双考核绩效体系,将员工收入与生产效率、返工率直接关联,激励员工提升作业质量。实践表明,该体系可使人工成本降低 8% ,同时生产效率提升 25% ,实现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

2.5 设备管理的预防性维护

设备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生产连续性与成本稳定性。建立基于 TPM(全员生产维护)的设备管理体系,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对数控切割机、焊接机器人等关键设备实施定期点检与状态监测。通过振动分析、红外测温等技术手段,提前识别潜在故障,将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 20‰ 同时,部署设备能耗监测系统,对切割、涂装等高能耗工序实施实时监控与优化。例如,在等离子切割系统中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将切割产生的热能用于车间供暖或预热板材,综合能耗可降低 15%-20% ,实现绿色降本。

3 技术与管理协同的降本增效路径

钢材余料优化利用与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现技术手段与管理机制的深度融合。技术层面,通过智能套料、高精度切割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从源头减少余料生成并提升其再利用价值;管理层面,通过采购模式创新、库存动态调控、生产精益化与设备预防性维护,系统性压缩隐性成本。某大型船厂案例显示,通过整合智能套料系统与余料标准化管理,钢材综合利用率由 85% 提升至 92% ;结合集中采购与 TPM 管理,采购成本降低 8% ,设备故障率下降 25% ,最终实现单船建造成本下降12% 。这表明,唯有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方能实现船舶建造成本的系统性优化。

结语

船舶建造过程中钢材切割余料的优化利用与成本控制,依赖于套料工艺的智能化、余料管理的标准化、切割技术的先进化以及信息化系统的深度集成。在成本控制方面,采购策略的优化、库存管理的动态化、生产流程的精益化、人工成本的精准化以及设备维护的预防性,共同构成了多维度的降本体系。技术与管理的协同作用,不仅提升了钢材利用率,也全面降低了建造成本,为船舶制造企业构建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甘明军,张先进,陈敬宇.钢材余料的再利用研究与推进[J].广船科技,2023,43(04):92-94+88.

[2]朱以清.船舶结构件下料钢板余料编码的制定[J].科技视界,2013,(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