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育人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徐路明
无锡学院 江苏无锡 214101
在高校内部,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及其他部门教职员工,尽管在工作内容与形式方面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以往的工作环境中,各部门围绕自己的任务,唱“独角戏”,出现了协而不同的局面。如此往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建立高校协同育人队伍,将不同部门的教师以及校外导师汇聚到一起,有利于集思广益,调动各方面力量,进而打开高校协同育人新局面。
高校建设协同育人队伍可行性
1、政策支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事业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在高等教育方面,围绕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等方面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级力量与社会资源,共同承担起祖国青年培养与成长的责任,为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目标一致。
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直接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有重要作用。而高校专业课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社会导师着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三条主线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3、现实需求。
习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当代大学生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受到国际环境、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因此,高校完善协同育人体系,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学生从纷杂的外部环境中寻找正确的引导是学生自身存在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高校建设协同育人队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协同育人工作,通过打通高校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加强校外合作基地建设等途径,逐渐打开高校协同育人新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协同育人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协同育人理念较弱、不同育人主体之间联通性较差、具体体现在:
(一)协同育人理念较弱
目前在部分高校内部尚未形成协同育人全员参与的氛围,许多教师只专注自己的工作内容,在业务完成方面精益求精,但依旧认为自己的工作和思政教育无关,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范畴,导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无法有效融合[2]。
(二)不同育人主体之间联通性较差
尽管各位老师之间、各部门之间由于工作的原因,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但通常还是业务间的合作,较少因为协同育人这一工作目标。这可能是不同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缺少沟通的桥梁,甚至无法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匹配,往往容易出现举办活动阵势浩大,学生参与寥寥无几的现象,与育人目标相差甚远,产生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
(三)校外导师聘用率低
尽管大部分高校均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与对口企业签署校外基地共建协议,为大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在课程建设方面,聘请行业精英、劳动模范等担任校外导师的数量较少,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仍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导致“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未实现有效融合。
高校协同育人队伍建设路径
(一)转变育人理念,倡导全员参与
尽管协同育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的重视,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高校内部仍存在部分教师缺乏协同育人理念。针对这一现象,一方面,高校领导应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各高校现状制定指导意见,明确相关制度。同时学校书记、校长在开学典礼、迎新晚会、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开展“大思政”课程,各二级学院书记、院长应结合学院专业实际情况,上好“开学第一课”,以实际行动为其他教职工做好表率。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协同育人课程建设专项项目,鼓励教师在参与协同育人过程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协同互补教育机制,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新局面。
(二)加强沟通协作,发挥辅导员枢纽作用。
无论是任课教师、辅导员,还是教务处、团委等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的行政部门,他们虽然在工作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有的部门在开展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时会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甚至有些课程也出现抬头率不高现象,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与学生接触最多,应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枢纽作用,实现任课教师辅导员的优势互补[3]。通过辅导员广泛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创新课堂教育形式与课外活动内容,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特别是思想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打通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三)整合教育资源,打造育人队伍
高校打造一支思政教育能力强、专业素质优的协同育人队伍是增强育人实效的保证。在队伍组成方面,应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但由于不同的教师工作内容与形式存在差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机制,充分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政因子,进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另一方面,要完善共同备课制度,特别是实习实践课程,不仅要有校内教师,更要选配由行业精英、企业人事、劳动模范、红色景区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校外导师,充分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了解行业需求、思政政治过硬等优势,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课堂与实践的协同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陈燕美.“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3,32(6):49-52.
[2]赖淑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四维探赜[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43(8):72-76.
[3]胡建权.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J].大学,2023(33):24-27.
作者简介:
徐路明,1995.8.29,男,汉族,籍贯:江苏连云港市人,学历:硕士,工作单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课题】江苏省 2022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高校深化“123”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22SJSZ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