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的发展方向

作者

王伊

身份证号:152201199212111021

引言

乌兰牧骑自 1957 年诞生以来,始终活跃在基层,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成为我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其舞蹈艺术表演承载着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独特的舞姿、韵律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草原文化的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既面临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其发展方向,对于推动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繁荣,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溯源

乌兰牧骑的成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地区农牧民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在艰苦的条件下,乌兰牧骑队员们凭借一辆马车装载演出设备,深入草原、山区等偏远地区,以天为幕、以地为台,为农牧民表演节目。早期的乌兰牧骑舞蹈多取材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如《挤奶舞》生动地展现了牧民挤奶的劳作场景,动作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这些舞蹈不仅为农牧民带来了欢乐,还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宣传党的政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乌兰牧骑舞蹈艺术不断吸收民间舞蹈的精华,经过专业编排与演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体系,成为草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现状剖析

如今,乌兰牧骑队伍不断壮大,演出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拥有专业的排练厅、先进的音响灯光设备等。在节目创作方面,各地乌兰牧骑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推出了一系列新作品。例如,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创作的舞剧《胡笳十八拍》,以东汉才女蔡文姬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生活为蓝本,通过舞蹈语汇再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在国家大剧院等舞台演出后获得广泛好评。然而,当前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新创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原创能力不足、精品力作匮乏的现象。一些创作题材虽好,但缺乏后续完善与提升,演完即止。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减少,加之现代科技发展使群众文化娱乐方式增多,传统演出市场日趋萎缩。此外,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年轻人才留不住,老队员在适应新时代创新要求上存在困难,这些都制约了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1]。

二、新时代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观众审美需求变化:新时代观众接触到的文化艺术形式日益丰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舞蹈表演的创新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了更高要求。乌兰牧骑舞蹈若仍局限于传统表现形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2.市场竞争压力:在文化市场中,各类艺术团体和演出形式层出不穷。商业演出凭借强大的宣传推广和精美的舞台制作吸引大量观众,乌兰牧骑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压力,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展演出市场。

3.文化传承困境: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一些传统的蒙古族生活习俗逐渐淡化,与之相关的舞蹈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不足,使得舞蹈传承出现断层风险。

(二)机遇

1.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乌兰牧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创作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从政策、经费、体制等多方面为乌兰牧骑发展提供保障,为其舞蹈艺术表演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文化交流频繁:在全球化和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乌兰牧骑有更多机会与国内外其他艺术团体交流合作。通过交流,能够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为舞蹈创作注入新元素,拓展创作视野[2]。

3.科技发展助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舞蹈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手段和传播渠道。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舞蹈的舞台呈现效果,打破演出的时空限制,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为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的传播与推广开辟新路径。

三、新时代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的发展方向

(一)融合多元文化元素

乌兰牧骑舞蹈艺术需在坚守民族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融合多元元素:深入挖掘蒙古族古老传说、民俗节日(如那达慕大会)、宗教仪式(如祭敖包)中的文化内涵,将庄重的仪式动作转化为舞蹈语言,展现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借鉴藏族舞蹈的肢体细腻表达、汉族舞蹈的灵动韵律,通过动作语汇的融合创造多元文化魅力,此外,紧扣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时代主题,以舞者肢体模拟草原植被变化,传递环保理念,实现传统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表现形式

乌兰牧骑舞蹈可通过现代舞技法与跨界融合突破传统:融入现代舞自由的空间调度与情感挖掘方式,打破对称队形,以不规则编排增强视觉冲击;发展 “舞蹈小品” 形式,聚焦牧区老人劳作等生活细节,以小场景传递文化坚守主题,适配基层演出;推动与音乐、戏剧、杂技的跨界融合,如用电子音乐改编传统蒙古族长调,在舞蹈中加入剧情角色塑造,或融入杂技高难度动作,提升艺术性与观赏性。

(三)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借助科技赋能舞台呈现与传播:运用 LED 大屏、灯光特效与机械舞台,在草原主题舞蹈中实时呈现四季草原风光与地形变化,营造沉浸式体验;拓展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碎片化 “微舞蹈” 分解传统元素,搭配直播演出与线上舞蹈教学,吸引年轻受众;探索 VR/AR 技术应用,开发虚拟演出项目,让观众通过设备 “置身” 演出现场,或在城市广场通过 AR 看到虚拟舞者互动,打破时空限制[3]。

(四)加强人才培养

构建系统化人才发展体系:建立专业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基本功、编舞等课程,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鼓励队员参与赛事交流以提升技能;注重文化素养培育,组织学习蒙古族历史民俗与现代艺术理论,确保舞蹈文化内涵的准确表达;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以优惠条件吸引专业人才,通过物质奖励与职业晋升机制激发创作热情,缓解人才断层问题。

四、结语

新时代降临,给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带去了新的契机与难关,经过融合多样文化特质、创新呈现样式、利用现代技术方式以及增进人才养成等发展路径的探索,乌兰牧骑舞蹈艺术呈现可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情形下实现创新式发展,此可协助满足新时代观众逐步增长的精神文化期望,增进乌兰牧骑于文化市场上的竞争本事,更可进一步彰显其于文化传播、促进民族团结等层面的关键效能,就未来的发展阶段而言,乌兰牧骑应当紧紧跟上时代的节奏,不停搞探索创举,使这草原上的艺术奇葩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为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兴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王莉. 乌兰牧骑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J]. 民族艺术研究, 2020, 33(6):143-150.

[2] 苏日娜. 新时代乌兰牧骑舞蹈的传承与创新[J]. 艺术教育, 2021(5): 149-152.

[3] 巴图. 乌兰牧骑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9, 40(4):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