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保障到教育赋能: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场景化设计与管理创新
王洪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引言
在当下社会背景之下,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除了要传授知识之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劳动素质的培养,但是传统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常常只是满足学生基本的生活需求,诸如餐饮、住宿、卫生之类的事情,却忽略了这些服务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这种单一的服务模式既限制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又没有很好地发挥高校后勤在劳动教育方面独有的作用。
1 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1.1 学生劳动观念与技能的培养
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像把钥匙,可以打开学生对“劳动”这扇门的认识,把劳动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食堂里擦桌子,绿植上打理枝叶,设备上检修维护等实践,这样的改变会悄悄地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在他们洗刷餐盘的时候知道粮食得来不易,在他们修理课桌椅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双手能够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技能来源于细微之处,拧螺丝时的力量,整理仓库时的分类逻辑等,这些都像是对“工匠精神”的简单启蒙,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打破“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的错误想法,在学生与后勤师傅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代码编写,管道维修等各种劳动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都是社会运转必不可少的齿轮。
1.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后勤劳动教育给学生成长提供着多维度的养分,远不是劳动这么简单,在一起打扫校园的时候,大家要安排分工,交流想法,这样的无意识配合就是社交能力的练习场所,碰上难搞的污渍或者坏了的电器,从不知道怎么办到动手尝试解决,这个过程培育的是抗挫能力和创造思维,它还让学生跳出“象牙塔”,通过参加后勤工作,看清楚校园运转的复杂肌理,体会食堂阿姨凌晨起床做饭的辛苦,知晓宿舍维修的流程步骤,这种对社会肌理的认识是课本知识给不了的,劳动时流的汗和得到的成就感,也能化解长时间动脑的紧张,让身心在付出中获得双重舒展,这种全面发展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
1.3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
后勤劳动教育不是单向的“学生受教育”,反而是后勤服务活化起来,学生参与后勤工作,从使用者角度提出独到意见,食堂帮厨时发现打饭流程可优化,宿舍管理中察觉同学对维修响应速度的期待,这些反馈让后勤服务更贴近需求,而且,学生与后勤人员接触频繁,可以消除隔阂和误会,代替“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刻板印象,营造相互体谅的氛围,学生了解后勤工作复杂性之后,会更自觉保护公共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人为破坏,这种“共建共治”局面,从根本上缩减后勤管理成本,改善服务效能。
2 场景化设计实施路径
2.1 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
后勤劳动教育好不好,很大程度上要看指导者的教育素养,这里的“老师”不只是专业的思政老师,还有后勤技术骨干,他们要从“管理者”或者“技术能手”转变为“劳动教育引导者”,培训不只是教技术,还要灌输教育理念,教他们怎么在擦玻璃的时候引导学生想想“责任和细节”,在整理图书的时候启发他们想想“秩序和效率”,指导者还要学会观察和倾听,从学生笨拙的动作里找到进步,从抱怨声里听出机会,不能把劳动变成简单的任务执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让每个后勤场景都变成“隐形课堂”,每次示范都带着教育的温度。
2.2 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调动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在于让后勤劳动摆脱“强制劳动”的阴影,变得有意义、有温度。“项目制”设计可以让劳动目标更清晰,“校园微更新计划”,由学生团队负责某片区域的绿化维护与设施优化,从方案设计到落地执行全程参与,这种主人翁感能代替被动服从,兴趣也能融入其中,给不同专业学生定制劳动场景,美术生参与食堂墙面美化,工科生协助设备检修,文科生撰写后勤故事集,让劳动与专业特长发生联系,更重要的是给予真实反馈,学生的劳动成果应该被看见、被尊重,展示他们打扫后的教室照片,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这种价值感的获得,比任何奖励都更能激发持续参与的热情。
2.3 社会资源整合与利用
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不必局限在校园围墙内,社会资源的加入可让场景更丰富、更真实,可与周边社区联动,安排学生参与公共区域清洁或老年食堂志愿服务,把劳动场景从“校园后勤”延伸到“社会后勤”,还可请物业、餐饮、维修等行业的技术能手走进校园,传授一线工作经验和技术技巧,让学生感知后勤领域的职业发展路径,企业资源的引入同样可提升场景的专业性,可同家电品牌联手开设“小家电维修工作坊”,给予专业工具和指导手册,让劳动教育接地气又带技术含量,这些资源的整合可冲破校园场景的局限性,让学生看见劳动在更广大的社会空间里的形态和价值。
3 管理制度创新实施路径
3.1 制度建设与完善
制度建设是后勤劳动教育有序开展的骨架,它既要明确又不能僵硬,要出台劳动教育学分认定办法,把参与时长,表现评定等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但不要用简单的量化指标来抹杀劳动的教育意义,安全保障制度务必细致入微,从工具使用规范到风险预案制定,都要为学生的劳动保驾护航,但也不要过度保护而使劳动失去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建立协同机制,明确教务处,后勤处,各院系的职责范围,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让劳动教育从“边缘化活动”变成“常态化教学环节”,制度文本背后要有育人导向,可以在考核标准里加上“团队协作”,“创新方法”之类的内容,从而引导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3.2 管理机制与流程优化
管理机制要朝“高效又温暖”的方向去优化,“劳动教育服务中心”可被当作统筹枢纽,把各种劳动项目的信息集中起来,给学生提供线上报名,过程跟进,成果反馈的服务,这样一来就能缩减学生参加劳动的程序麻烦,后勤部门得改变原先的工作流程,把教育功能融入进来,食堂在备餐的时候留出学生实践的岗位,宿舍管理中心把维修任务拆分成学生可以介入的部分,这并不是对效率的放弃,而是对“服务+教育”双重价值的追求,还可以采用“弹性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和兴趣特长来选定劳动项目和时间,防止因为硬性摊派造成抗拒心理,用管理的灵活度来助力教育的有效性。
3.3 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监督评估的重点不是“有没有做完”,而是“有没有教出意义来”,应该有多种评估主体,学生自己说劳动学到啥,同学互相看合作时咋表现,指导老师评一下技能掌握得好不好,观念转变得快不快,后勤部门给个意见,说服务怎么样,有没有真的改,这种多方面看法可以防止只用一种标准看问题,评估方法不能只是纸上的报告,可以用劳动日志,成果展示,口述分享之类的方式,让学生一边回想一边说,加深对劳动的感受,反馈形成循环,不能只告诉学生做得好不好,还要拿这些结果改进项目设计,如果发现某类劳动大家都不爱做,就想想为啥,改变形式;如果学生说老师教技能不够清楚,就多培训指导人,这样慢慢改进就能让后勤劳动教育越来越接近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的。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展开细致分析之后,表明了从服务保障迈向教育赋能是必要的,并且探寻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场景化设计和管理更新的出现,既给高校后勤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视角,又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及高校后勤服务品质的改善打开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方玉金,苏亚蕾,方玉翠.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视域下后勤学校建设路径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5,(06):8-11.
[2] 钱明 俊. 新时 代高 校后 勤劳 动育 人的 路径 创新 研究 [J]. 高校 后勤 研究,2024,(12):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