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工程项目再生回填材料的造价分析

作者

詹桂兰

身份证号码:441900198502190747

将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通过破碎、筛分等工艺加工为再生回填材料,既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又缓解了天然资源依赖,成为践行“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聚焦工程项目再生回填材料的造价分析,为工程项目在回填材料选择上提供经济决策依据,更能助力推动再生资源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再生回填材料的类型及性能特征

再生回填材料主要来源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四大类,各类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指标和应用场景:

(一)建筑拆除废弃物再生骨料

由混凝土块、砖瓦、砂浆等建筑拆除废料经破碎、筛分而成,关键性能指标包括抗压强度(需≥30MPa)、颗粒级配(连续级配优于间断级配)、吸水率(应 ≤10% )及杂质含量(金属、木材等杂质需 ≤1% )。适用于路基基层、管沟回填等非结构性部位。

(二)工程渣土再生料

包括隧道盾构土、基坑开挖土方等,经脱水、固化、改良处理后使用。核心控制指标为含水率(宜 ≤20% )、颗粒组成(粒径≤50mm)及污染物含量(重金属离子需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主要用于场地平整、填方路基等场景。

(三)工业副产品

如粉煤灰(需控制烧失量 ≤8% )、钢渣(安定性合格率 100% )、矿渣等工业废弃物。来源稳定但性能差异较大,例如粉煤灰需检测活性指数,钢渣需进行陈化处理消除膨胀性,适用于对强度要求较低的回填工程。

(四)废弃沥青混合料再生料

由旧沥青路面铣刨料破碎加工而成,RAP(再生沥青混合料)含量通常控制在30%-50% ,其性能受原路面沥青老化程度影响,主要用于道路基层或底基层回填。

二、再生回填材料与传统材料的造价构成对比

(一)材料获取成本

再生材料呈现“双向成本特征”,一方面废弃物产生方可能支付处置费,另一方面再生利用方可能以极低成本(甚至免费)获取原料,形成成本优势。当处置场距离远或收费高时,这种优势更为显著。传统材料,如天然砂石采购价受资源禀赋影响大,包含开采许可费和资源税,价格波动性强于再生材料。

(二)加工处理成本

再生材料的加工处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包括预处理(分拣杂质)、破碎筛分(移动式生产线成本高于固定式)、稳定化处理(添加水泥、石灰等固化剂)。加工精度要求越高,成本递增越明显。传统材料仅需简单筛分或晾晒,成本远低于再生材料的深度加工成本[1]。

(三)质量检测成本

再生材料需进行高频次检测,包括级配分析、抗压强度试验、污染物检测等,检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是传统材料的数倍。传统材料常规检测项目较少,仅需颗粒级配和含泥量等,检测频率也远低于再生材料。

(四)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取决于运距和运输方式。当再生材料加工厂距项目现场较近时,运输成本与传统材料相当;运距较远后,再生材料因密度较低,单位体积运输成本会高于传统材料。

(五)施工成本

再生材料因需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和压实遍数,机械台班费比传统材料高;若含水率超标需晾晒或添加干燥剂,还将额外增加成本。传统材料施工工艺成熟,分层厚度较大,压实遍数较少,施工成本相对稳定[2]。

三、影响再生回填材料经济性的关键因素

(一)项目规模与材料需求量

大规模项目且材料需求量大时,能摊薄加工设备固定成本,降低单位加工成本。这是因为破碎筛分生产线、脱水设备等大型加工设施的购置或租赁费用属于固定投入,项目规模越大,单位材料分摊的设备成本就越低。同时,大批量运输能形成规模效应,减少单位运输成本,提升再生材料的价格竞争力[3]。

(二)地域资源禀赋

在天然砂石资源短缺区域,传统材料价格较高,再生材料的价差优势明显;而在砂石资源富足的区域,价差会缩小,经济优势有所削弱。此外,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也会影响运输成本,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若传统材料运输难度大、费用高,再生材料的本地化利用反而能凸显优势。

(三)政策激励力度

地方政策对经济性影响显著:实行建筑垃圾处理费用收取的地带,采用再生材料可节省建筑垃圾处置费开支;获得税收减免政策或者财政补贴的项目,能缩短投资回收期限。同时,部分地区出台的再生材料强制使用比例要求,从政策层面推动需求增长,进而促进加工企业规模化生产,间接降低再生材料成本。

(四)技术成熟度与供应链稳定性

本地若有成熟的再生材料加工企业,能通过优化工艺降低加工成本,如高效分拣技术减少杂质处理耗时、新型破碎设备降低能耗等。而稳定的供应链可保障材料持续供应,避免因断供导致的工期延误成本。反之,若加工技术落后、供应链分散,会增加材料质量波动风险和额外协调成本,削弱再生材料的经济性。

四、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与优化建议

(一)建立全成本核算模型

需纳入的成本要素包括原材料获得(含处置费抵除)、加工处理、检测、运输、施工、维护以及环境外部花费。从全生命周期来看,虽然有些项目中再生材料初始成本高于传统材料,但考虑长期维护周期后,再生材料因沉降量小,维护总费用低,全周期成本可能更低。

(二)针对性优化建议

可行性研究阶段里,项目前期规划实施再生材料适用性评估,优先选取年需求量达到 5 万吨及以上、加工厂距项目不超 20 公里的项目做应用,依靠政策开展绿色建筑认证申请,获取政策赋予奖赏;依托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补贴支持,降低起步阶段的资金投入。开展供应链整合事宜,和拆除工程单位达成持久性合作,固定原料供应的价格数值;采用“临近加工、临近运用”模式,把运输的半径把控在30 公里界限内,质量管控打造“进场检测-过程抽检-竣工复检”这样的三级质量监督体系,对性能风险引起的额外成本进行控制,保证在 3% 以内。

五、结论

再生回填材料的造价优势具有显著的条件依赖性,在建筑垃圾处置费高、传统材料价格昂贵、项目规模大的地区,其经济性优于传统材料;反之则可能增加成本。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看,再生材料的环境效益和长期维护成本优势明显,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再生回填材料的经济性将进一步提升,有望成为建筑工程回填材料的主流选择。

参考文献

[1] 廖文攀, 陈润际, 覃洁. 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全周期造价管理研究[J]. 居业,2024,(02):168-170.

[2]赵文婷.住宅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要点[J].居舍,2024,(05):158-160+164.

[3] 雷 丽 莎 . 材 料 价 格 上 涨 对 工 程 造 价 的 影 响 及 应 对 措 施 分 析 [J]. 活力,2022,(2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