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学文化植根数学课堂的多样策略

作者

张凡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2237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了,数学承载着人类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思想与多元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将数学文化进行积极渗透,促进学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文化渗透教育,从数学知识传递到数学情感培育,直至上升到数学文化传承,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更好培育。近年来,数学文化渗透教育也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所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让数学文化能够植根于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寻求文化支撑,聚焦知识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能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理解、分析、操作、思考等方法来解决问题,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发现、理解与应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实施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一是借助于课件将生活中有关圆的自然生活现象以音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索圆知识的兴趣;二是通过动手操作、积极观察与用心思考,获得圆知识的理解与发现;三是通过圆知识的相关训练,让学生能够够掌握知识与形成技能;四是借助网络资源搜寻相关圆知识的文化,让学生走进数学文化深处,感受圆的价值,理解圆的数学美。如教师启发学生理解《墨经》中关于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走向圆本质的认识,由此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世界。又如,在教学“平移与平行”一节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知识。与此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墨经》中的:“平,等高也”,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文化的有力支撑。

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为学生创设好进行数学文化渗透教育的情境,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之间建立本质联系,让学生真正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而能够走向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二、传承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在数学学科中,数学文化有其存在的载体,同样也有其植根课堂的意义。

细细分析,小学数学学科中所能体现的数学文化常常在数学小故事、思想方法、数学历史等方面。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数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也能领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时,教师就需要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从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操作中理解计算方法,获得算理感悟。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对这一思想的深度认知,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向学生讲述关于曹操称象的小故事。通过聆听故事、积极思考,让学生从中理解转化这一思想方法,懂得“变与不变”。基于此,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借助阿基米德证明王冠掺假的方法,获得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经验。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需要启迪学生尝试多种测量方法,从不断探索中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画图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园内正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它的周长也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其实,这也正与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是相一致的。于是,教师随机向学生讲述“割圆术”,从内接正六边形起进行切割,逐渐增加正六边形的边数,边数达到了3072 条时,正六边形的周长就相当于圆周长。这样也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精确的圆周率。

在此探索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极限思想”“转化思想”等,逐渐形成数学文化意识,进而也能在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与探索精神中获得数学文化

的有力传承。

三、通融数学文化,提升数学思维

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赖以存在的基础底蕴,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始终。为此,教师要能将数学文化植根于数学课堂,既重视对学生的数学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让数学思维与文化素养通融提升。数学文化教育就是要以数学中的文化现象与价值去感化与教化学生,即文而化之。其中,“化”要能进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课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从一个圆的内切正六边形的观察中逐渐走向比较、猜想,进而开展操作、验证、归纳等一系列活动,最后通过计算与分析发现圆的周长都比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接近 3.14。由此,学生便能认识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或半径)有关,逐渐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最后,教师将《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刘徽《九章算术》中的圆周率以及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研究资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数学文化在学生心中逐渐理解与内化。

当然,数学文化的理解与内化还需要学生自主去摄取与消化,将其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知识增长。如在学习计数相关知识时,学生就需要自主去搜寻关于古人计数的方法,了解起演变历史,这样才能获得数学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共提升。

四、丰富数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数学教育也要重视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智慧,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中国文化,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将中华文化积极传承,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与其相关资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计时工具的由来、发展,教会学生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了解计时工具的巧妙设计。许多学生经历了数学文化的洗礼,就会深刻地记住滴漏、摆钟等计时工具的演变发展式,由此感悟到古人的智慧,体会到人类进步的艰辛与追求真知的执着精神。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知识时,教学就需要组织学生观察人民币的图片资料或人民币的产生与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各种人民币币值的介绍。当然,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图案,理解其代表的含义,以此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与社会发展史。

这种将数学学习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丰厚了数学文化,也促进了学生积极树立起文化自信,由此实现了数学课程的育人功效。当然,在培育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如借助数学家故事、数学历史等,助力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作为中国人的自信,由此树立去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教育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能积极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意识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积极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努力融入数学文化教育,扎实推进丰富的数学活动,引领学生走向数学知识、融入文化情境,实现数学知识的快速增长与数学能力的渐进提升,进而能够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史嘉.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J].数学教学,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