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中地理教学中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路径

作者

潘群

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214500

高中阶段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是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新质生产力,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个体与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意识到国际环境的复杂境况,加深对国家发展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不断出台有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而且《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地理教学提出了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要求,说明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高中地理选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更加直接突出了国家安全,由于传统教学的天然不足表现为缺乏时效性、互动性,这样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对于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教学则犹如雪中送炭,如虎添翼。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高中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手段

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从地理学科视角下,可以从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国土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维度入手。

教育领域中运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诸如 AI辅助教学、大数据分析、数字教学工具、绿色技术理念等来实现。

运用新质生产力,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立国家安全认知;突破学科界限,加强地理与国家安全的联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与国家安全意识的内在关联性。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中地理教学中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具体路径

1.运用数字化工具,革新教学内容的展示方法,深化认知过程中的体验感

例1:用 GIS 技术动态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与粮食安全”,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让学生直观认识资源安全的区域差别。

可以先收集水资源相关数据,如地下水水位、降雨量、河流水位等,以及与粮食安全相关的数据,包括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灌溉用水量等。同时,获取行政区划图、地形数据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再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统一格式和坐标系统,以便导入GIS 平台。

接下来对数据处理与分析,借助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水资源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对于粮食安全数据,可分析粮食产量与水资源分布的相关性,再叠加分析,推导出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粮食生产情况。

例2:借助虚拟仿真平台模拟“极端气候对能源运输通道的影响”,构建极端气候场景:依据气象数据和相关物理定律,设置虚拟环境中的气象参数,如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模拟高温、强风、暴雨、暴雪等极端气候。模拟生成特定参数下的虚拟气象场景,强化生态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场景感知。

2.依托智能化教学模式,改进互动过程,强化意识的内化效果

例 1:利用 AI 题库或在线测评系统,针对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国家安全主题,设计分级练习,精准反馈学生认知薄弱点。

对知识分级练习可以进行如下设(1)基础层面筑牢核心概念

聚焦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础原理,诸如西气东输的意义、南水北调的线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涵,诸如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的核心概念,设计填空、选择等客观题型,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数据、术语的记忆与理解情况。

AI 题库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数据,自动筛选难度较低的题目,确保基础薄弱学生能通过练习掌握核心知识点。

(2)提升层面深化逻辑运用

如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成因分析,可以从水资源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对国家安全的直接影响、能源运输通道安全对产业稳定发展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分析对北方农业安全的影响,设计图表分析题、简答题。

为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逻辑能力,AI 系统可通过难度标签适配中等水平学生的练习需求。

(3)拓展层面加深综合探究

针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复杂关联性,比如虚拟水贸易与粮食安全的联动;国家安全的战略应对,比如极端气候下资源调配应急预案,设计论述题、开放探究题,诸如“如何通过跨区域调配保障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平衡”。

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批判思维和创新建议能力,AI 题库向学优生发送此类高难度试题。

例 2:通过腾讯文档、共享白板等线上协作平台,组织区域安全议题辩论,如“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和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素养。

具体可通过依托线上平台搭建辩论协作框架;聚焦议题分层设计辩论环节,强化思辨维度;借助平台数据反馈,优化思辨训练效果来实现学生逻辑思辨素养提升。

3.融合大数据与真实场景,提升实践的关联性

例 1:引用最新环境监测数据,诸如耕地保护数据、碳排放数据,在生态安全模块教学中引入国家“双碳”战略,强化时代性。

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监测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可视化形式呈现,可以更好的分析生态问题的现状、规律和趋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环境问题,理解破坏耕地、碳排放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例 2: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如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监测,引导学生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卫星遥感影像可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面信息。通过对其分析,能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在资源、生态、灾害等方面与国家安全相衔接,包括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灾害安全、国土边界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等方面。

4.绿色技术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培育责任意识

例如:通过“绿色能源技术发展”案例教学(如光伏、风电分布与能源自主),让学生理解技术创新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通过将绿色能源技术案例作为载体,构建“技术——安全——责任”认知链;借助实践活动的情境设计,深化责任意识的体验过程;链接现实生活实际,推动责任意识的内化沉淀与实践转化,最终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1.面临的挑战

(1)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欠缺,部分教师对数字化工具的运用不够熟练。

(2)技术与内容结融合缺乏深度,存在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倾向,未能聚集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核心目标。

(3)数字资源建设滞后,缺乏面向地理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数字资源库。

2.改进的对策

(1)强化教师培训,组织技术与国家安全的专题教研活动,提升工具应用能力与教学设计水平。

(2)搭建资源平台,联合教研机构研制地理国家安全教育数字案例库及配套课件包。

(3)聚集目标导向,明确技术对意识培育的支撑作用,防止形式化问题。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作为连接地理学科与国家安全教育的纽带,可将抽象的国家安全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地理场景,既让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具有时代感,又为高中国家安全意识培育赋予了地理实践的具体载体。未来教师可深入探索不同地区的教学适用性,或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更具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让国家安全意识真正扎根于地理认知与生活实践过程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提升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