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结构裂缝成因分析及加固处理措施探讨

作者

李雪

吉林绿城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引言

建筑结构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对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构成严重威胁。裂缝的出现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设计缺陷、材料问题、施工不当、环境影响以及荷载作用等。因此,深入分析建筑结构裂缝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加固处理措施,对于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结构裂缝成因分析

2.1 设计因素

2.1.1 结构强度不足

设计时若对结构强度考虑不周,如断面过于单薄、孔洞面积所占比例过大或钢筋布置不当等,会导致建筑物抗裂性能降低。例如,某建筑在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梁的承载能力,导致梁跨中出现多条竖向裂缝,裂缝宽度较大,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2.1.2 分缝分块不当

分缝分块不合理,如块长或分缝间距过大、错缝分块时搭接长度不够,会使结构在温度变化或收缩时产生较大的应力,从而引发裂缝。例如,某大型混凝土坝在设计中分缝间距过大,导致坝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多条贯穿性裂缝。

2.1.3 温度控制不当

温度控制不当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混凝土结构中,温度应力是导致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设计时未充分考虑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影响,未采取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如设置伸缩缝、后浇带等,就容易使结构产生温度裂缝。例如,某高层建筑在设计中未设置足够的伸缩缝,导致在夏季高温时,楼板出现大量温度裂缝。

2.2 材料因素

2.2.1 水泥质量问题

使用不合格的水泥或水泥品种不当,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例如,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水泥水化后凝结硬化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不均匀体积变化,在构件内部产生破坏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此外,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其性能完全不同,水化后初凝和终凝的时间不同,收缩率也不同,若施工人员滥用水泥,未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也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

2.2.2 骨料质量不佳

骨料的含泥量控制不严,骨料表面附着的黏土、灰尘和有机杂质,会影响水泥的黏结,使泥浆浮在构件表层,当混凝土构件硬化后便产生网状干缩裂缝。此外,骨料的粒径、级配等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收缩性能。例如,采用细砂配制混凝土时,由于细砂的比表面积大,需水量多,会使混凝土的干缩增大,容易产生裂缝。

2.2.3 外加剂使用不当

外加剂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性能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外加剂选用不当或掺量过大,会使混凝土拌和物不能硬化,造成混凝土构件破坏。例如,过量使用氯化钙等外加剂,会加大混凝土的干缩值,导致裂缝产生。

2.3 施工因素

2.3.1 混凝土养护不当

混凝土养护不当是导致裂缝产生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混凝土浇筑后,若保湿养护不当,易造成混凝土缺水后产生收缩变形,从而引发裂缝。例如,在夏季高温天气下,若混凝土表面未及时覆盖保湿材料,水分蒸发过快,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干缩裂缝的产生。

2.3.2 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在浇筑混凝土时,若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会使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和抗裂性差。例如,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孔洞和疏松区域,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当,会使混凝土的强度和收缩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容易产生裂缝。

2.3.3 模板问题

模板强度不足或支设不慎,会使模板发生变形或位移,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例如,模板支架不规范,未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和上部荷载的大小计算确定支架的用材规格和间距大小,盲目估计确定,造成施工时承载力、刚度不足的变形,致使新浇混凝土裂缝。此外,早拆底模与支架也会造成构件裂缝,如提前拆除承重梁、板底模,会使构件承载力不足而变形和裂缝。

2.4 环境因素

2.4.1 温度变化

温度变化是导致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会产生拉应力和压应力。当混凝土尚未凝固成形时,抗拉力比较差,若拉应力超出相关范围就会导致裂缝产生。例如,在冬季施工时,若混凝土表面未采取保温措施,会使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产生温度裂缝。

2.4.2 湿度变化

湿度变化也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在干燥环境下,混凝土中的水分会蒸发,导致混凝土收缩变形,从而引发裂缝。例如,在室内装修过程中,若地面未进行湿养护,会使地面混凝土干缩裂缝的产生。

三、建筑结构裂缝加固处理措施

3.1 表面封闭法

对于裂缝宽度小于 0.3mm 的静止裂缝,可采用表面封闭法进行处理。裂缝不影响结构整体性,仅需防止水分和有害物质侵入。

3.2 注浆法

对于裂缝宽度大于或等于 0.3mm 的静止裂缝,可采用注浆法进行处理。裂宽需先稳定裂缝开展。对结构整体性、防水性或承载力有较高要求的裂缝(如梁、柱、墙体贯穿裂缝)。

3.3 结构加固法

对于裂缝宽度较大且对结构安全性有影响的裂缝,需采用结构加固法进行处理。常见的结构加固方法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传力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碳纤维布加固法等。

3.3.1 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通过增大原构件的截面面积和配筋率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该方法适用于梁、板、柱等构件的加固。例如,某建筑梁出现严重裂缝,采用加大截面加固法,在梁的底部和两侧增设钢筋混凝土层,有效提高了梁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3.3.2 碳纤维布加固法

碳纤维布加固法是利用碳纤维布的高强度和高弹性模量特性,将其粘贴在构件表面,与构件共同受力,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该方法具有施工简便、不增加构件自重、耐腐蚀等优点,适用于梁、板、柱等构件的加固。例如,某建筑楼板出现裂缝,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法,在楼板底部粘贴碳纤维布,有效提高了楼板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四、结论

建筑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设计、材料、施工、环境及荷载等方面。为了有效防治建筑结构裂缝,需从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控制、环境适应及荷载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对于已出现的裂缝,应根据裂缝的宽度、深度、成因及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程度,选择合适的加固处理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裂缝防治和加固处理,可有效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张爱石. 高层建筑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与加固处理[J].现代装饰(理论), 2011, (06): 152-153.

[2]杨林.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裂缝成因分析与加固处理[J]. 中外建筑,2019, (08): 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