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350MW超临界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选择分析

作者

张鑫

申能吴忠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7511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能源结构正加速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演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上升,导致电力系统运行形态趋于波动性、不确定性。为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电网稳定运行,提高传统火电机组的灵活调节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 350MW 级别的超临界火电机组,因其在机组容量、热效率与设备成熟度方面兼具优势,在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承担重要的系统支撑职责。然而,该类机组普遍存在调峰能力不足、负荷下限高、启停频次受限等问题,亟需通过改造手段实现深度调峰,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运行需求。本文聚焦 350MW 超临界火电机组,通过对其调峰能力、改造可行性及技术路径的综合评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造策略,为推进火电机组绿色转型与灵活性提升提供参考。

一、双碳目标下火电调峰转型的政策与需求背景

1.1 国家碳战略目标对火电机组运行模式的影响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要求我国能源体系在保障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加快脱碳进程。在此背景下,火电机组不再是基础负荷的主力,而是逐步向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角色转变。这一角色转变对机组运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负荷响应速度、负荷下限、安全启停等方面,原有以经济负荷为主的运行逻辑已不再适应。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火电灵活性改造政策与激励机制,鼓励在役机组尽快完成从“发电主体”向“调节主体”的功能转型。

1.2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对火电灵活性的倒逼机制

随着风电、光伏等不稳定能源的比例持续上升,电网对调峰调频资源的依赖加重,部分时段甚至出现弃风弃光的情况。火电机组作为现阶段最主要的灵活调节电源,其调峰能力直接关系到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然而,传统 350MW 超临界机组多按基荷设计,调峰能力严重不足,调节速率慢、最低稳定负荷高,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因此,通过改造提升其调峰能力,不仅是电网的需求,更是火电自身生存转型的现实选择。

1.3 电力市场机制变化对火电机组经济性构成新挑战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推进,辅助服务市场逐步建立,火电机组的盈利结构也随之改变。过去依靠稳定发电量获得固定收益的模式正在被灵活出力与服务补偿机制所取代。灵活性强的机组能通过参与深调、调频等获得可观补偿,而调节能力差的机组将面临容量利用率下降、上网电价降低甚至边缘化淘汰的风险。对于 350MW 机组而言,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灵活性改造是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关键途径。

二、350MW 超临界机组调峰现状及改造瓶颈分析

2.1 超临界 350MW 机组典型结构与调峰性能特征

350MW 超临界机组通常采用中间再热、双水内冷发电机、四缸四排汽等结构,设计时以高效率、长期稳定运行为目标。该类机组运行安全裕度高,但原设计负荷区间窄,通常最低运行负荷为 50%~60% 额定值,调峰灵活性差。此外,调峰运行带来的热应力波动对设备寿命影响大,尤其是汽轮机缸体、再热系统、主蒸汽管道等部位易产生疲劳裂纹。

2.2 深度调峰运行对设备稳定性的挑战

深度调峰要求机组能稳定运行在 30% 以下负荷,并具备频繁启停、快速响应能力。这对锅炉燃烧系统、水冷壁稳定性、汽轮机轴振与密封等环节均提出挑战。若缺乏系统性改造与保护机制支撑,极易出现炉膛不稳燃、再热温度失控、轴系摆动异常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非计划停机或设备损毁。

2.3 技术经济性制约下的改造选择困境

尽管深度调峰在技术层面已逐步成熟,但其改造所需投入仍是制约因素。部分技术路径如电加热系统、旁路烟气调温等,设备投资大、回收周期长,难以在当前煤电盈利能力下降的大背景下获得企业认可。同时,不同地区电价机制与调峰需求差异较大,决定了改造方案的区域适应性强、难以一刀切。

三、350MW 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改造路径与优化选择

3.1 锅炉侧灵活性改造:燃烧优化与辅助系统提升并举

锅炉系统作为热力系统的核心,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机组的调峰下限与灵活响应能力。350MW 超临界机组由于原始设计以稳定基荷运行为目标,普遍存在低负荷燃烧效率低、炉膛温度波动大、燃烧不完全等问题。为实现深度调峰,必须对锅炉燃烧系统进行系统性优化。首先,在燃烧结构方面,引入浓淡燃烧与分级燃烧控制技术,打破原有“一致燃烧”思路,通过合理配置燃烧器组、控制燃烧空气量,使火焰在低负荷下保持均匀、稳定的热释放,从而降低稳定燃烧所需的最小负荷值至 30%~35% 。其次,辅助系统如空气预热器、脱硝装置等也需同步优化,例如设置空气预热器旁通管道,避免因进风温度不足造成炉膛失稳;通过升级低氮燃烧器及设置烟气再循环路径,有效控制 NOx 排放在环保限值范围内。此外,在锅炉控制系统中引入 AI 辅助燃烧建模技术,可实现多参数、多工况下的燃烧优化决策,显著提升燃烧效率和环保表现,最终形成锅炉侧稳定、安全、环保、低负荷运行的技术体系。

3.2 汽轮发电系统灵活性改造:引入背压运行与快速启停技术

调峰过程中,汽轮发电系统承担着“动能—电能”转化的最终载体,其运行灵活性直接影响机组整体调节能力。350MW 机组普遍存在转速调节滞后、启停周期长、负荷响应慢等问题。为解决上述瓶颈,技术路径可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增强低负荷下的热力适应性,二是提升启停过程的快速响应能力。在低负荷热力调整方面,采用背压运行技术可将部分蒸汽在高压段抽出,用于旁路加热或供热系统,既降低了汽轮机负荷压力,又拓展了能源利用通道,有效提升低负荷运行时的热效率。在启停技术方面,采用电蓄热辅助加热系统,通过储能加热水汽系统、维持预热状态,可缩短启停过程所需的热启动时间,从而显著减少非计划备用时间和启停过程中的热疲劳损伤。

结语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背景下,传统火电尤其是 350MW 超临界机组面临转型压力与市场挑战并存的局面。深度调峰改造不仅是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必要手段,更是火电实现价值再定义的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调峰背景、技术瓶颈与改造路径,指出应基于实际运行特点与区域市场环境,科学选择最优改造技术组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财政激励支持,推动火电机组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加积极与灵活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阳.燃煤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改造适应深度调峰市场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21,18(23).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9-5640-8020 .

[2]刘鹏,蔡斌斌.北方地区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深度调峰改造技术路线研究[J].商品与质量.2021,(24).5.

[3] 葛挺 . 热电 联产 机组 常见 灵活 性改 造技 术调 峰能 力分 析[J]. 河南 电力.2020,(0s1).1-5,18.DOI:10.19755/j.cnki.hnep.2020.s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