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问题解决视角下小学五年级“数与代数”解题策略研究

作者

王琼欣

福建省武夷山实验小学 354300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数学学科关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通过数字语言符号来阐述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1],它和生活联系紧密,其中很多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应用场景,教师立足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理解数学,能够缩短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建立起深层次的学习认知,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与代数”部分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小数、分数的运算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进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从生活化问题解决视角出发,探索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部分的解题策略,对于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搭建生活化情境,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积累不足,他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往往难以直接理解,而“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又包含了不少需要抽象思考的内容,像小数的性质、分数的运算等,这些内容如果只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数字来呈现,学生就很难真正弄明白他们在实际中到底有什么用。教师搭建生活情境,就是把这些抽象的“数与代数”知识融入到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知识,而是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自然的拉进数学和生活的距离。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选取素材,设计出贴近他们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题,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模拟班级组织购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采购员,告诉学生班级需要给15 名同学各买一个单价为 4.5 元的笔记本,现在带了 70 元钱,让学生算一算这些钱够不够。学生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会像真正去文具店采购一样,先在心里盘算每个笔记本 4.5 元,买 15 个的话,先算 10 个笔记本是 45 元,5 个笔记本是22.5 元,加起来就是 67.5 元,这时他们会看看自己手里的 70 元,就知道钱是够的,还能剩下2.5 元。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单纯地做计算题,而是在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中解决问题,每一步计算都能和买东西的实际情况对应起来,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数与代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设计生活化问题,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向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面对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数与代数”中的许多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时才能体现其价值,设计生活化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知识的实际用途,进而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向。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生活化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问题既包含“数与代数”的知识点,又能反映生活中的真实情况[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问题:妈妈买了 12 个苹果,要平均放在几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数量一样多,没有剩余,一共有几种方法呢?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会想到去寻找 12 的因数,因为盘子的数量和每个盘子里苹果的数量都是12 的因数,他们会想到 1 和12、2 和6 以及 3 和 4,所以可以得出有 6 种放法。

这样的生活化问题设计,让学生在解决分苹果的实际事情时,主动调用“数与代数”中的倍数与因数知识,他们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这些知识能够实实在在地帮自己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在心里明确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不断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向。

三、借助生活化工具,提升解题的实际操作效率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数与代数”里像分数、小数这样的抽象知识时,他们可能很难一下子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和运算过程,而生活化的工具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很具体,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可感可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问题本质和进行运算操作,借助这些工具能让学生们在解题时少走弯路,进而提升解题的实际操作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小棒、钟表、卡片等常见的生活化工具来辅助解题,让这些工具成为联结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的桥梁,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折纸来解决分数加减的问题,比如计算 1/2 加 1/4 时,学生可以拿出一张纸,先对折一次表示 1/2,再将这张纸对折第二次,把其中的 1/2 部分再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 1/4,这个时候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 1/2 加1/4 合起来就是这张纸的 3/4 。

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借助折纸这一生活化工具,把抽象的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具体的折叠操作,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分数之间的关系,快速找到解题的关键,使整个解题过程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赵晓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推进——评《小学数学+生活融合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07):143.

[2]于冬梅,黄友初,杨惠雯.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困境及其破解[J].教学与管理,2025,(06):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