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藏医药文化多语种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作者

高明

西藏藏医药大学 西藏拉萨 850000

一、藏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现状与挑战

1.1 英语言平台上的传播实践现状

当前,藏医药文化在英语言平台上的传播内容主要以纪录片、英文图文介绍、科普短视频、科研论文摘要等形式存在。部分藏医机构和藏药企业也设有英文网站,介绍传统疗法如药浴、养生保健、外治疗法等。然而,这些传播内容存在信息碎片化、学术化偏重、缺乏互动等问题,难以打动普通公众,也难以突破专业医学圈层。

1.2 藏医药文化在语言与文化上的适配问题

藏医药文化语境下的许多概念如“隆”、“赤巴”、“培根”,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缺乏直观对等的词汇,其译名在跨文化转换过程中常常存在表述不精准,导致受众难以理解藏医药文化的逻辑及内在含义。同时,藏医所强调的“因缘观”、“调和论”与西方“病因-诊断-治疗”的线性模式不同,传播中如未恰当解释,容易被神秘化,被误解为“非科学”。

1.3 传播信任机制与评价机制的缺失

受制于医疗规范、法律制度与话语体系差异,藏医药在英语言国家的传播缺乏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与公众信任支撑。一方面,藏药难以通过当地药品标准;另一方面,疗效以体验为主,缺少大规模数据支撑,使其传播的可信度受限。建立以跨文化信任为导向的评估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二、跨文化传播理论指导下的策略优化路径

2.1 英语言平台的传播优势与潜力分析

在全球互联网生态中,英语言平台占据着信息传播的核心地位,其在用户覆盖、语境引导和内容规范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以YouTube 为例,其全球活跃用户超过 ,每天视频播放量以亿计,是国际医疗卫生健康类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藏医药文化可通过视觉化表达,增强内容的情境感与信服力,实现“看得见的传统医学”。而英文学术平台,则能为藏医药提供科学背书的空间,尤其适合发表与藏医药理论、临床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提升其国际可信度。

在社群互动和多语种推送方面提供了高效渠道。通过话题标签聚集用户兴趣社群,通过短视频与图文并茂的健康提示吸引关注者,不仅能建立稳定的用户关系,也有助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激发共鸣。英语作为国际主流的交流语言,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可理解性和可转译性。藏医药内容一旦在英语平台建立起初步影响力,便能被进一步译介为其他语言,实现信息的“次级传播效应”,构建起多语种文化传播网络。

2.2 多语种传播的内容结构与文化策略设计

面对复杂多样的国际传播语境,仅靠“语言翻译”远不足以支撑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构建起“语言-文化-认知”三位一体的传播策略,即语言表达的清晰化、语义内涵的恰当转换与文化背景的贴合适配。

具体而言,内容结构应遵循“引入-诠释-延展”的国际叙述逻辑:首先以贴近受众日常生活的问题切入,用图解、类比、故事化表达方式解释藏医药理念,类比西方医学中的概念;最后延展至疗法与产品的介绍,并附上具体实例与实践方法,提升内容的实用性和亲近感。

在语言方面,应以清晰、通俗的现代英语表达为核心,摒弃晦涩术语和生硬翻译,同时充分利用图标、字幕和多语切换功能,使内容对母语非英语用户也具备一定可达性。此外,可制作语言包、视频等,以拓展传播触角,构建立体传播矩阵。

2.3 建构以“受众认知”为核心的传播逻辑

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必须建立在对受众真实需求与认知结构的深入理解之上。藏医药文化要想“讲得动听”,首先要“讲得对路”。这就需要通过受众画像构建,分析其文化背景、教育层次、价值认同与健康信仰等多维信息,以实现传播策略的精准定位。

欧美年轻群体普遍关注心理健康与身心平衡,可将藏药浴、藏香疗法与冥想结合,打造具有视觉美学与情绪疗愈功能的内容场景;对于中老年群体,则可侧重介绍藏药对慢性病的辅助调理功能,提供实际疗效案例。

此外,传播者应适时引入“文化桥梁”策略,即通过受众熟悉的医学术语或概念对藏医进行间接解释,如将“尿诊”类比为“传统医学版的代谢指纹识别”。这种方式可降低文化理解门槛,提高受众的接受度,从而形成更为稳固的认知基础与情感认同。

三、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建构与优化

3.1 评估维度: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多层量化模型

构建藏医药跨文化传播的评估体系,需从传播学与心理学视角出发,设计既符合科学标准又兼顾文化差异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即从认知(Recognition)、态度(Acceptance)到行为(Behavior)三个层面构建传播效果评估闭环。

第一层面是认知效果评估,关注受众是否准确理解藏医药核心概念,可通过多项选择题、理解度问卷等比较不同表达方式的传达效果;第二层面为态度评价,主要反映受众对藏医药理念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可采用 Likert 量表分析其对藏医可信度、科学性、文化价值的评分;第三层面为行为反应评估,重点在于衡量受众是否愿意分享、尝试或推荐藏医药,可结合内容转发率、评论数量、用户问诊留言等平台行为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3.2 数据采集与反馈机制构建

评估体系的实施离不开系统化的数据采集机制。依托数字平台工具,可实现定量与定性数据的同步采集:在 YouTube 平台可追踪视频平均观看时长、点赞率、观看完播率与用户地理分布,在 Meta 平台可收集帖文的互动热度、留言情绪与用户画像。此外,配合 Google Form、SurveyMonkey 等工具可发放在线调查问卷,获取受众对内容的理解与评价。

3.3 传播闭环:从效果评估走向策略再生

传播效果评估的最终目标,并非简单的优劣判断,而是形成传播实践的持续进化路径。通过数据反馈机制的持续运行,评估体系可转化为“内容—反馈—优化”的循环系统,实现内容的精准迭代与策略更新。同时,该传播闭环体系还可嵌入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语义分析系统,对用户评论进行自动分类与情感判断,提前预警传播误解或负面舆情,建立起更具韧性与自我更新能力的传播生态。

结语

藏医药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体系与疗愈智慧具备全球共享的潜力。在全球健康理念转向“预防—整体—可持续”的当下,藏医药的传播迎来契机。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聚焦英语言平台,探讨藏医药文化的多语种传播路径与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通过传播策略设计、目标受众研究、传播闭环优化、国际化语境适配等系统性研究,为藏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推动藏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从“被看见”到“被认同”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黄里云,李浩然.再叙事视域下"一带一路"新闻的外宣翻译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0,(6).

[2]李佳佳.基于内容分析的藏医院微信公众号分析
——以"成都甘露海藏医院" 为例[J].今传媒.2023,31(1).DOI:10.3969/j.issn.1672-8122.2023.01.033 .

[3]周晓艳,马烈.新媒体环境下藏医药文化传播的"名人效应"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 学报.2021,(4).DOI:10.3969/j.issn.1674-8824.2021.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