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中BIM 技术在工程量清单编制与成本动态管控中的应用研究
谢颖
身份证号:130225197504053325
一、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核心,影响投资效益与建设质量。传统模式依赖二维图纸算量和人工编清单,存在计算繁琐、误差高、信息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项目需求。BIM 技术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造价数据集成管理与全流程应用,为清单编制精准化和成本管控动态化提供支撑。虽近年来其应用逐步深化,但仍存在软件协同不足等问题。因此,梳理其在清单编制与成本管控中的应用路径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BIM 技术在工程量清单编制中的核心应用
工程量清单编制是造价基础,精准性决定后续招标、投标及成本管控有效性。BIM 技术通过参数化建模与数据集成,优化“ 算量 - 组价 - 校验” 全流程。
(一)参数化精准算量,降低计算误差
传统二维图纸算量易因识图偏差等导致误差率达 5%-10%0 。BIM 技术基于三维模型参数化特性,实现工程量自动化、精准化计算:模型驱动算量,软件依据内置规则自动提取工程量;规则自定义适配,支持按定额标准和清单规范自定义规则,实现多专业协同计算;变更快速重算,修改模型参数可自动更新工程量数据。
(二)清单与模型联动,实现组价协同
BIM 技术打破传统模式,通过模型与清单联动关联实现高效协同:自动匹配清单子目,减少人工套项工作量与失误率;价格信息集成应用,对接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实时更新价格数据;多维度清单分析,生成多维度清单报表,为项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可视化成果校验,保障清单质量
BIM 技术可视化特性为清单校验提供直观手段:模型可视化核对,通过三维模型漫游检查漏项、错项;碰撞检查辅助修正,利用碰撞检测软件识别碰撞点并调整清单;数据一致性校验,通过数据分析功能确保清单数据与模型数据一致。
三、BIM 技术在成本动态管控中的全周期应用
成本动态管控是一种要求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实时跟踪成本变化的管理方式。BIM 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构建成本数据库和动态管控模型,实现了项目全周期的动态成本管理。下面将详细介绍BIM 技术在成本动态管控中的应用。
(一)前期成本计划,奠定管控基础
在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阶段,利用BIM 技术进行成本计划的编制至关重要。基于BIM 模型进行成本估算,可以快速地通过概念模型进行成本的初步估算,并且可以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造价差异,为决策提供依据。此外,通过限额设计进行成本控制,将投资限额分解到各个设计阶段,对设计过程进行成本预警,确保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二)施工过程跟踪,实现动态监控
施工阶段是成本动态管控的关键时期。BIM 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模型更新,实现了成本的动态跟踪。首先,通过将模型与进度计划关联,可以实现进度与成本的联动管控,分析成本与进度的偏差,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其次,通过移动终端采集现场签证和变更信息,可以生成变更成本分析报告,实现对现场签证和变更的精细化管理。最后,通过模型生成材料需求计划,并对接物联网数据,可以实现对材料成本的精准管控,调整采购策略,降低材料成本。
(三)结算阶段优化,提升结算效率
在项目的结算阶段,BIM 技术可以整合成本数据,提升结算效率。首先,结算数据可以自动归集,形成完整的结算资料,减少人工整理的工作量。其次,BIM 模型可以为结算争议提供客观依据,快速解决争议。最后,成本数据可以沉淀并复用,为后续项目提供成本管理的支撑,实现成本的持续优化。
综上所述,BIM 技术在成本动态管控中的应用,涵盖了项目的前期成本计划、施工过程跟踪以及结算阶段优化,实现了项目全周期的成本动态管理,为项目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BIM 技术应用的协同机制与实施难点突破
(一)构建多方协同机制
BIM 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需要设计、施工、造价、建设等多方主体协同配合:
建立协同工作平台:搭建基于云技术的 BIM 协同平台,实现各方主体的权限管理、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例如,设计单位上传 BIM 模型,造价咨询单位基于模型编制清单,施工单位更新现场成本数据,建设单位实时查看成本动态,确保信息传递高效畅通。
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制定 BIM 应用岗位职责,明确设计单位的模型交付标准、造价单位的清单编制要求、施工单位的数据更新责任,避免职责不清导致的协同障碍。
(二)突破实施难点问题
软件协同兼容问题:目前不同 BIM 软件(如 Revit、Bentley、广联达)之间的数据格式存在差异,需通过 IFC(工业基础类)标准进行数据转换,或选用兼容度高的 BIM 一体化平台,实现软件间的数据互通。
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加强 BIM 技术与工程造价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 BIM 操作能力与造价管理水平,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
标准体系不完善问题:推动 BIM 工程造价应用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明确模型深度要求、数据交换标准、算量计价规则等,规范 BIM 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流程,提升应用的标准化水平。
五、结论
BIM 技术通过参数化建模、数据集成、可视化分析等功能,为工程造价中工程量清单编制的精准化与成本动态管控的智能化提供了全新路径。在工程量清单编制中,可实现算量自动化、组价协同化、校验可视化;在成本管控中,能覆盖前期计划、施工跟踪、结算优化全周期,有效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与精度。然而,BIM 技术的深度应用仍需突破软件协同、人才培养、标准建设等瓶颈,通过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强化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推动其在工程造价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随着 BIM 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将迈向 “ 全周期、全要素、全参与方” 的数字化管控新阶段,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石庆凯. BIM 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造价预测模型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6):118-120.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701.
[2]蔡明俐,马玉会. 数字化背景下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25,22(16):126-128.DOI:10.19892/j.cnki.csjz.2025.16.30.
[3]杨小玲. BIM技术在工程造价预算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5,(08):38-40.DOI:10.20198/j.cnki.scsn.2025.0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