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
杨瑞平
身份证号码:140402198806181261
一、引言
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础设施,但伴随而来的网络安全威胁也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和高破坏性等特点。传统安全防护手段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等因缺乏全局视角和智能分析能力,难以应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和零日漏洞攻击。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通过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感知网络威胁、评估安全风险并预测攻击趋势,成为主动防御的核心支撑。
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构建框架
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构建高效、智能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成为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关键举措,其构建框架涵盖多个紧密关联且协同运作的层面。
数据采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支撑,需全面覆盖网络中的各类信息源。一方面,要采集网络流量数据,通过在网络关键节点部署流量探针,运用NetFlow等技术,实时捕获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传输协议等关键信息,从而洞察网络通信的动态情况。另一方面,安全设备日志也是重要数据来源,像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设备记录了大量与安全事件相关的日志,通过Syslog协议等方式进行收集,能获取到潜在攻击的蛛丝马迹。
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异构且冗余的,因此数据处理与存储环节至关重要。数据清洗可去除噪声和错误数据,解析则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统一的结构化格式,归一化处理进一步消除数据间的差异,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在存储方面,鉴于数据量庞大,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是明智之选,如Elasticsearch能高效存储和检索海量日志数据,HadoopHDFS可提供可靠的分布式文件存储。同时,利用流处理框架如Kafka、Flink,能实现实时数据的快速处理,确保系统及时响应新出现的威胁。
数据分析与引擎层是系统的核心智能部分。关联分析引擎通过对多源数据进行关联挖掘,找出看似孤立的事件之间的潜在联系,例如将防火墙的异常连接日志与IDS的攻击告警关联起来,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攻击行为。机器学习引擎利用各类算法模型,如分类算法识别正常与异常流量,聚类算法发现未知的攻击模式。行为分析引擎则聚焦于用户和实体的行为特征,建立正常行为基线,一旦检测到偏离基线的行为,如异常登录时间、频繁的文件访问等,及时发出预警。
预警与响应层根据态势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严重威胁,通过邮件、短信、工单系统等多渠道及时通知安全人员。同时,系统可联动防火墙、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等设备,实现自动化响应,如阻断恶意IP、隔离受感染主机等,将安全威胁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关键技术研究
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构建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保障系统高效、精准运行,有效应对复杂网络安全威胁的核心所在,主要涵盖数据采集与融合、威胁检测与分析、态势评估与预测、可视化与响应等关键领域。
数据采集与融合是态势感知的基础前提。网络安全数据来源广泛且异构性强,涵盖网络流量、安全设备日志、系统日志、应用日志以及第三方威胁情报等。为全面获取这些数据,需部署多样化的采集工具,如利用流量探针捕获网络流量数据,通过Syslog协议收集安全设备日志。然而,采集到的数据存在格式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数据融合处理。数据融合分为数据级、功能级和决策级。
威胁检测与分析技术是识别安全威胁的关键手段。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检测方法,通过匹配已知攻击模式(如Snort规则)来快速发现已知威胁,但对于未知威胁则无能为力。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它建立用户、主机、网络的正常行为基线,检测异常活动,如横向移动、数据渗出等。而基于AI的检测技术更是为威胁检测带来了质的飞跃,无监督学习中的聚类分析可发现未知威胁簇,深度学习中的CNN、RNN等模型能识别复杂的攻击模式,像奇安信的Sabre引擎通过预置 400 +规则关联多源日志,结合AI算法,使APT攻击检出率大幅提升。
态势评估与预测技术用于量化安全风险并预测攻击趋势。定量评估采用风险矩阵法,计算风险值(风险值 Σ=Σ 威胁概率×业务影响),为不同风险划分等级;定性评估则结合专家经验,对风险进行主观判断。在预测方面,LSTM、GRU等时间序列模型可对历史攻击数据进行学习,预测未来攻击爆发概率,攻防博弈树则能量化攻击者与防御者的策略选择,找到纳什均衡点,为防御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可视化与响应技术实现安全态势的直观展示与快速处置。可视化通过仪表盘、拓扑图、关系图谱等形式,将复杂的安全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支持钻取分析,方便用户快速定位问题。自动化响应技术借助SOAR平台,EDR等设备,实现恶意IP阻断、漏洞修复工单派发等自动化操作,大幅缩短威胁检测与响应时间,提升安全防御效率。
四、实践案例分析
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实践应用中,多个行业已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其技术价值与防御效能。以金融行业为例,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网络安全演习中部署了基于用户实体行为分析(UEBA)的态势感知系统,通过整合交易日志、用户行为序列及威胁情报,利用LSTM模型预测勒索攻击概率,成功将欺诈交易拦截率提升至 98% ,误报率降至2.1% 。该系统还通过CNN降维处理流量特征,结合UNSW-NB15 数据集训练BiLSTM用户威胁画像模型,精确率达 89.78% ,实现了对内部异常行为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工业互联网领域,某大型制造企业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态势感知平台,整合设备状态、网络流量及用户行为数据,利用动态引擎覆盖数据互联网出口、远程接入点等关键位置,支持识别失活接口访问、明文密码传输等风险。
能源行业某电网企业部署的态势感知系统则聚焦攻击链追踪与预测。系统采用“攻击者视角”构建“一图两网”风险地图,融合IP、服务协议及漏洞信息,通过博弈论量化纳什均衡点,预测攻击路径从横向移动到数据渗出的概率。在某次实战中,系统成功追踪到攻击者从端口扫描到数据外泄的完整链条,定位精度提升 90% ,并自动派发 80% 的工单,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预测-自治”的升级。
医疗行业,腾讯云智能安全运营平台为某三甲医院提供了云原生安全解决方案。该平台通过联邦学习训练跨域行为画像,避免原始数据出境,同时利用抗量子签名算法保障威胁情报传输可信。在某次勒索软件攻击事件中,系统通过关联分析暗网银行卡数据交易日志与内部异常DNS请求,提前3 秒生成内源情报,辅助安全团队阻断攻击路径,保护了患者数据与医疗系统稳定运行。
这些案例表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融合AI与大数据技术,显著提升了威胁检测、风险评估及响应处置能力。未来,随着大模型重构分析范式、零信任架构普及及云原生弹性扩展,态势感知系统将向更智能、更隐私保护、更动态防御的方向演进,成为构建主动防御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
五、结论与展望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运用先进分析技术,显著提升了威胁发现、风险评估响应处置能力。未来,随着AI、量子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态势感知系统将向更智能、更自动化、更隐私保护的方向发展。例如,大模型可重构分析范式,替代人工规则配置;联邦学习可实现跨域行为画像共享,避免原始数据出境;量子安全技术可保障威胁情报传输可信。
参考文献
[1]徐晓庆,李新庆,黄艳红,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融入天镜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J].中低纬山地气象,2023,47(03):93-97.
[2] 赵 佩 咏 . 网 络 安 全 态 势 感 知 系 统 结 构 及 关 键 技 术 [J]. 无 线 互 联 科技,2022,19(22):154-156.
[3]张亮,屈刚,李慧星,等.智能电网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1,55(S2):103-109.
[4] 李程雄.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1,(23):231-233.
[5]翟宸,风电场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云南省,水电十四局大理聚能投资有限公司,20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