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教师培训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与指标构建
孙杰
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延吉 133000
新任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注重过程和实际表现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新任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并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初中新任教师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任教师培训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一)任务类型与要求
1.微型课教学任务
微型课教学任务要求新任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堂完整的课程教学展示,这一任务考察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组织与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新教师需根据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达成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理科教学中,可运用实验演示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在文科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新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环节紧凑有序。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案例分析任务
教学案例分析任务要求新任教师针对给定的初中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案例可来源于实际教学场景,涵盖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新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案例进行剖析。分析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否流畅、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有效反馈教学效果等。
3.学生作业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设计任务要求新任教师根据初中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一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作业。作业设计应遵循目标性、层次性、趣味性、多样性等原则。目标性要求作业内容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层次性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趣味性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实践作业、探究作业、合作作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样性则体现在作业类型的丰富上,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验作业等。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需明确作业的批改方式和反馈机制,确保作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评分规则制定
评分规则是表现性评价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评价者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1]。对于微型课教学任务,评分规则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素养等方面进行制定。教学案例分析任务的评分规则可从分析的深度、广度、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考虑。分析能够全面深入地剖析案例的各个方面,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和改进建议,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获得较高分数。学生作业设计任务的评分规则可围绕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批改与反馈等方面制定。作业目标明确,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作业内容丰富、有针对性,层次分明;作业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兴趣;作业批改认真、及时,反馈有效,可得到相应分数。
二、新任教师培训的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框架
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新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该指标下可细分为几个子指标。一是目标制定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二是内容选择与组织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三是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说明选择的依据。四是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是新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实际教学效果的能力,是评价的核心内容[2]。该指标下包含课堂导入能力,即能够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即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即能够熟练运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师生互动能力,即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教学机智与应变能力,即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是新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该指标下包括学生学业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以及教学改进能力等指标。其一,学生学业评价能力,能够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其二,教学反思能力,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其三,教学改进能力。根据教学评价和反思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它反映了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3]。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新任教师培训的表现性评价,准则层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指标层为各准则层下的具体子指标。然后,邀请教育专家、资深教师等组成评价小组,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元素表示两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比值,通常采用 1 - 9 标度法进行赋值。接着,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对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同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教学设计能力权重为 30% ,教学实施能力权重为40% ,教学评价能力权重为 30% ,各子指标的权重也根据上述方法得出。
三、结语
新任教师培训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与指标构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通过设计微型课教学任务、教学案例分析任务和学生作业设计任务等多样化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规则,能够全面深入地考察新任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构建以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为核心的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合理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新任教师培训提供了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一娴. 反思性实践视域下新任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3):114-118+129.
[2]徐婷.初中新任硕士教师的教学适应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3.
[3]甘露丹.乡村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