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李静
兰州市城关区牟家庄小学 730030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任务,更肩负着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启蒙责任。小学低段(一般指一、二年级)是学生语言习得、阅读习惯与兴趣培养的关键期。此阶段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维持时间短,求知欲强但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探讨切实可行的语文兴趣培养策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现状分析
(一)兴趣普遍存在但易波动
多数小学低段学生初入学堂,对语文学习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和好感,尤其在听故事、看图识字等环节中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畏学”情绪。
(二)学习方式被动,缺乏自主参与
当前一些语文课堂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与表达愿望,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依赖性和逆反心理,兴趣难以持续。
(三)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激励
许多学校仍采用以笔试为主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朗读、口语表达、创造性写作等能力评价不够,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单一的评价导向,不利于学生在多方面获得成就感,从而影响学习动机。
二、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的意义
(一)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其学习兴趣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低年级阶段一旦培养起对语文的热爱,学生将在后续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内驱力和持久力。
(二)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学涵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审美与人文等多方面内容。学生通过兴趣驱动参与其中,不仅语言能力提升,还会在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方面得到发展,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改善学习心理,提高自信心
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的学生更容易建立起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尤其是低段学生,他们对教师评价、同伴反馈极为敏感,兴趣驱动下取得的小进步往往能激发其更强的学习愿望。
三、小学低段语文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可设计“识字大闯关”“小侦探找字”等游戏活动,将枯燥的识字过程变为充满探索的旅程;在课文教学中,可配合音视频资源,如动画、小剧场等,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动得起”,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是培养语文兴趣的重要手段。学校和家庭应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优秀读物,如童话故事、图画书、儿歌童谣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设立“阅读小书虫”“故事大王”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增强阅读的乐趣与交流的欲望。
(三)鼓励表达,培养语言自信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应给予充分的表达机会和鼓励。教师可
设置“我来说一说”“小小朗读家”等口语交际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说、乐于讲;对于作文启蒙教学,可采用“看图说话”“写话接龙”等形式,降低表达门槛,让学生在表达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成就感。
(四)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的兴趣点、认知能力与接受方式都有差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根据其兴趣和特点进行个性化引导。例如,对于喜欢绘画的学生,可鼓励其用图画表现故事情节;对于语言发展较慢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倾听机会和正向反馈,帮助其逐步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五)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数字化时代,低段学生对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天然的敏感性。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教育类App等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如使用语音识别工具进行朗读训练,借助绘本阅读平台开展在线阅读等,既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六)优化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激励
应改变传统“唯考试分数论”的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发展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设置“语文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日常表现、作品成果与自我反思;设立“语文之星”“朗读标兵”等称号,通过正向评价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家长参与语文活动评价,形成家校共育的良性循环。
四、案例分析:兴趣驱动下的教学实践探索案例一:一堂识字课的转变
某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日月水火》一课时,不再采用板书-讲解-识记的传统方式,而是设计了一个“文字魔法师”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肢体动作来识记汉字。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投入,纷纷举手参与。课后反馈显示,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识字效果明显优于以往。
案例二:亲子阅读助推兴趣养成
某小学组织“亲子共读一小时”活动,鼓励家长每天与孩子共读一本图书。教师每周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故事分享会”,孩子在讲述中表达自己的理解,互相推荐喜欢的书籍。此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密切了亲子关系,营造了家庭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兴趣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已被普遍重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忽视趣味性设计学校课程安排紧凑,课外活动时间不足;
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庭配合度不一对兴趣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存在误解,兴趣培养常被边缘化。
为此建议: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能力;
优化课时安排,为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留足时间;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提升家长语文教育意识;
构建“兴趣—能力—成绩”良性循环的教学生态。
结语
小学低段语文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教育工程。教师、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从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层面入手,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只有让语文教学“活”起来、“趣”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后续学习与人生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