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轨道交通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朱蓬超

身份证号:120225198810140032

引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蓬勃发展的当下,隧道工程作为线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交通网络的稳定运行。然而,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密集的城市地下环境以及严苛的工程标准,给隧道施工带来巨大挑战。传统施工技术在应对富水地层、软弱围岩等复杂工况时逐渐显露局限性。因此,深入研究轨道交通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对保障工程顺利实施、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轨道交通隧道施工技术类型

1.1 盾构法施工技术

盾构法以盾构机为核心设备,通过刀盘旋转切削岩土,利用推进系统推动盾构机前进,同步进行管片拼装形成隧道结构。土压平衡盾构通过控制土舱压力与开挖面水土压力平衡,适用于黏性土、砂性土等地层;泥水平衡盾构则借助泥浆护壁,在富水砂层、卵石层等复杂地质中展现优势。盾构机刀盘设计需根据地质特性配置不同类型刀具,如滚刀破岩、刮刀切削软土;推进系统通过多组千斤顶协同工作,实现盾构机的精准推进;管片拼装技术要求高精度定位与密封处理,确保隧道结构稳定与防水性能。

1.2 矿山法施工技术

矿山法以新奥法为理论基础,强调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施工过程中,先采用钻爆或机械开挖方式形成隧道轮廓,随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通过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等联合作用,与围岩共同形成承载结构,待围岩变形稳定后再进行二次衬砌施工。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前小导管注浆、管棚预加固等辅助工法可有效改善围岩稳定性,防止坍塌事故。

1.3 明挖法与盖挖法施工技术

明挖法是先将地面挖开,在敞口的基坑中进行隧道主体结构施工,之后再回填土并恢复地面设施。根据地质条件与基坑深度,可选择放坡开挖或采用钢板桩、地下连续墙等基坑支护方式。放坡开挖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开挖深度较浅的区域;而在城市繁华地段或深基坑施工中,常采用支护结构确保基坑稳定。盖挖法是先施作隧道的顶板,恢复地面交通后,再在顶板保护下进行地下结构施工,分为盖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等。盖挖法对地面交通影响小,适用于城市主干道下的隧道施工,但施工技术要求高,工序转换复杂,且结构接头处理难度大,需确保防水与结构整体性。

二、轨道交通隧道施工关键技术要点

2.1 地质勘察与超前预报技术

地质勘察是隧道施工的前提与基础,通过钻探获取岩芯样本,可直观了解地层岩性、构造等信息;物探技术如地震波法、电阻率法等,则能大面积探测地层分布与异常区域,二者相互补充。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TSP 系统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可提前探测前方数十米范围内的地质变化,识别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地质雷达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层结构、地下水分布进行快速检测。

2.2 隧道支护与加固技术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共同构成隧道的承载结构体系。喷射混凝土可及时封闭围岩,防止风化与地下水侵入,与锚杆、钢拱架协同作用,有效约束围岩变形;二次衬砌则在初期支护稳定后施作,提供长期承载能力与防水功能。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需优化支护参数设计,如在软弱围岩中加大锚杆长度与密度、增强钢拱架刚度。超前支护技术在隧道开挖前对围岩进行预加固,管棚适用于大断面隧道穿越软弱地层或建筑物时的超前支护,形成 “棚护” 效应;超前锚杆则在小断面隧道或局部软弱区域发挥加固作用。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形式不断涌现,自进式锚杆兼具钻孔、注浆与锚固功能,施工便捷高效;纤维混凝土通过添加纤维增强材料,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提升支护效果与结构耐久性。

2.3 防水排水与防渗漏技术

完善的防水排水系统是保障隧道结构耐久性与运营安全的关键。根据隧道所处水文地质条件与使用要求,合理选择全封闭防水或半包防水方案。全封闭防水适用于地下水丰富、对防水要求高的区域,通过铺设防水板、施工缝设置止水带等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水屏障;半包防水则在地下水较少区域,重点对隧道结构迎水面进行防水处理。施工缝、变形缝等特殊部位是防水的薄弱环节,采用中埋式止水带、外贴式止水带结合注浆等技术,确保接缝处的防水性能。高分子防水材料以其优异的防水性能、耐老化性,在隧道防水工程中广泛应用;注浆堵漏技术则可对局部渗漏点进行精准处理,通过向渗漏部位注入化学或水泥基浆液,填充空隙、封堵水流通道,保障隧道防水效果。

三、轨道交通隧道施工技术应用挑战与发展趋势

3.1 主要应用挑战

复杂地质条件是隧道施工的首要难题,富水砂层易引发流沙、涌水事故,破碎岩层稳定性差,增加坍塌风险。在城市环境中施工,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密集,对施工变形控制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建筑物沉降、管线破坏等严重后果。施工安全风险防控任务艰巨,塌方、涌水、有害气体泄漏等事故一旦发生,将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并导致工期延误。

3.2 应对策略探讨

针对复杂地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研发适用于特殊地层的盾构刀具、掘进参数优化算法,提高盾构机在硬岩、软土等不同地层的适应性;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围岩变形与设备运行状态,为施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城市环境施工中,推行精细化施工工艺,严格控制施工参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实现施工全过程动态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预警与应急救援体系,通过风险评估提前识别危险源,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3.3 未来发展趋势

轨道交通隧道施工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方向迈进,智能盾构机配备自动导向、姿态调整、故障诊断等功能,实现掘进过程的自动化与精准化;无人掘进技术逐步应用,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施工安全性与效率。BIM 技术与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可在施工前进行虚拟建造模拟,优化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实时更新模型,实现对工程进度、质量的精细化管理。绿色环保施工技术成为发展主流,低噪音设备、无尘施工工艺的广泛应用,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节能工艺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动隧道施工向低碳化转型。

四、结论

轨道交通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保障工程质量、推动行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系统梳理施工技术类型,深入剖析关键技术要点,积极应对应用挑战并把握发展趋势,能够有效提升隧道施工水平。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轨道交通隧道施工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智慧化方向持续迈进,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参考文献:

[1]孙志海,杜成.城市轨道交通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5,(08):83-85.

[2]周炜杰.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隧道下穿重要建(构)筑物的施工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5,(08):110-113.

[3]曾垂成.轨道交通隧道盾构施工主要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