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工作中档案管理的支撑作用与优化策略研究
李洪妮
身份证号:4312811986****1424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日益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不断上升,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地质灾害工作中档案管理的支撑作用
1.1 灾害信息记录与追溯
地质灾害档案详细记录了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类型、成因等关键信息,同时还包括灾害发生前后的地形地貌变化、地质结构特征以及受灾区域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情况。这些信息是对地质灾害事件的全面、真实写照,为后续的灾害研究和分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2024 年 6月23 日凌晨4 点半,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斗溪村龙塘组发生滑坡,档案中记录的地质勘察报告、现场影像资料、监测数据等,能够帮助专业人员清晰地了解滑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范围。当后续出现类似地质灾害风险时,这些历史档案资料可以作为参考,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灾害发生的共性和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2 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准确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及时的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而档案管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地质灾害档案中积累的大量历史灾害数据、地质环境资料、气象信息等,是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数据来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不同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2025 年4 月18 日08 时至19 日08 时,沅陵县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到大暴雨。全县共计暴雨 2 站,大暴雨 2 站,最大累计降雨量为 226.1 毫米(七甲坪站),最大一小时降雨量 92.5 毫米(七甲坪站 4 月 18 日 20—21时)。在持续降雨的情况下,根据历史降雨数据和地质结构档案资料,结合实时气象预报信息,18 日20 时10 分,怀化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中心精准预测出在特定降雨条件下可能发生滑坡等灾害的高风险区域,马上下达临灾避险转移指令,要求立即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避灾转移,并严防人员返回造成二次伤害。4 月 18 日 22:00 左右,沅陵县七甲坪镇楠木村何家坪组谭政屋后发生滑坡,受威胁群众 1 户 1 人提前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实现成功避险。4 月 18 日 23:00 左右沅陵县七甲坪镇七甲坪居委会鲁家溶组张慈娥屋后发生滑坡,受威胁群众 1 户 4 人提前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实现成功避险。
此次根据历史降雨数据和地质结构档案资料精准无误的成功避险为自然资源部门和应急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档案中记录的灾害预警发布和响应情况,也可以为优化预警机制提供参考,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1.3 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
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阶段,档案管理能够为救援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支持。灾害发生后,救援人员需要迅速了解受灾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基础设施分布、居民居住情况等信息,以便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地质灾害档案中存储的地形图、地质勘察报告、建筑物分布等资料,能够帮助救援人员快速掌握现场情况,确定救援路线和重点救援区域。比如,在地震灾害救援中,通过查阅地震灾害档案中记录的建筑物抗震等级和人员分布信息,救援人员可以优先对可能存在被困人员的高风险建筑物进行搜救,提高救援效率。在恢复重建阶段,档案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档案中记录的受灾区域的原始地质资料、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等,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地质灾害工作档案管理现状
当前,地质灾害工作档案管理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管理体系方面,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等现象,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档案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档案的有效利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档案管理,但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档案仍以纸质形式存储,数字化程度不高,信息检索和共享困难。而且,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较为单一,缺乏与其他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系统的有效集成,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互共享。在人员素质方面,地质灾害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许多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难以对地质灾害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枯燥、繁琐,且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稳定性较差。档案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部分单位档案利用流程繁琐,且对档案内容的挖掘和分析不够深入,导致档案在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此外,部分地区对地质灾害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地质灾害工作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档案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和职责不清的问题。制定统一的地质灾害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涵盖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与地质灾害防治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档案资料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更新。
3.2 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地质灾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提高档案存储和管理的效率。开发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地质灾害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的数字化存储、检索、查询、统计等功能。同时,加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系统的集成,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档案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对海量地质灾害档案数据的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提前制定防范措施。此外,还应加强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防火墙等安全技术手段,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四、结语
地质灾害档案管理是防治工作的关键基石。未来需持续深化管理体系建设,加速信息化进程,强化人才培养。通过不断优化提升,让档案管理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更大效能,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防线。
参考文献
[1]杨爽.地质档案在绿色发展及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开发研究[J].兰台内外,2022,(06):70-72.
[2]赵雪婷.论档案管理对地质灾害工作的现实意义[J].兰台世界,2020,(S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