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认知诊断研究

作者

陈万梅

四川省资中县实验小学

一、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

有趣且恰当的提问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譬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呀?它们说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引发他们主动阅读文本寻找答案的兴趣。

(二)引导深度思考

通过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以《司马光砸缸》为例,教师先问:“故事发生时,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司马光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去拉人,而是选择砸缸呢?”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司马光行为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促进知识内化

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教师提问:“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将诗句的理解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相联系,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IRT 模型在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认知诊断中的应用

(一)IRT 模型概述

项目反应理论(IRT)是一种基于潜在特质理论的测量模型,它通过建立项目特征曲线(ICC)来描述被试的潜在特质水平与对项目反应之间的关系。在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认知诊断中,可以将教师的提问能力视为潜在特质,每个提问问题作为一个项目,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推断教师的提问能力水平。

(二)构建认知诊断框架

1.确定认知维度:根据语文课堂提问的特点,确定认知维度,如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对于“西沙群岛有哪些丰富的物产?”这样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作者是如何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则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设计诊断项目: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提问问题作为诊断项目。例如,在《草船借箭》一课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记忆维度:“诸葛亮向谁借的船?借了多少条船?”

理解维度:“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在第三天四更时分去借箭?”

分析维度:“从诸葛亮借箭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评价维度:“你认为周瑜在故事中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创造维度:“如果你是诸葛亮,你还有其他借箭的办法吗?请简要说明。”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1.数据收集:在实际教学中,让不同教师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提问,并记录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情况。比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中,多位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收集学生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等数据。

2.数据分析:运用IRT 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估计项目的难度参数和区分度参数,以及被试(教师)的能力参数,来评估教师的提问能力。难度参数反映了问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参数则体现了问题对不同能力水平教师的区分能力。诸如,如果某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正确,说明该问题难度较低;而如果某个问题只有能力较高的学生能回答正确,说明该问题区分度较高。

三、基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案例分析

(一)《揠苗助长》教学提问策略分析.提问设计:在教授《揠苗助长》时,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记忆维度:“故事中的农夫做了什么?”

理解维度:“农夫为什么要把苗拔高?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应用维度:“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农夫这样急于求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评价维度:“你觉得农夫的做法可笑吗?为什么?”

2.IRT 模型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农夫为什么要把苗拔高?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区分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理解能力的教师。而“故事中的农夫做了什么?”这个问题难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正确。这表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二)《爬天都峰》教学提问策略分析

1.提问设计:在《爬天都峰》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记忆维度:“课文中是谁爬天都峰?”

理解维度:“作者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分析维度:“从作者和老爷爷的对话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心理变化吗?”

创造维度:“如果你是作者,爬到山顶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写一段话描述。”

2.IRT 模型分析:运用 IRT 模型分析发现,“从作者和老爷爷的对话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心理变化吗?”这个问题对教师的提问能力要求较高,能够准确反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而“课文中是谁爬天都峰?”这个问题过于简单,无法有效评估教师的提问水平。这提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深度和启发性,避免过于简单或表面化的问题。

四、基于IRT 模型评估结果的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一)针对不同认知维度进行培训

根据 IRT 模型评估结果,发现教师在某些认知维度上的提问能力较弱。例如,部分教师在创造维度的提问设计上存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学习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教师分享和交流创造维度提问的设计经验。

(二)优化问题难度和区分度

IRT 模型分析显示,问题难度和区分度的合理设置对评估教师提问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不同难度和区分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低、区分度适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设计一些难度较高、区分度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比如,在《景阳冈》的教学中,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问“武松在景阳冈遇到了什么危险?”;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问“从武松打虎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对他打虎成功有什么影响?”

(三)加强问题设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可以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设计如下问题链:

起因:“完璧归赵”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经过:“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什么?蔺相如是如何表现的?

结果:“负荆请罪”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

通过这样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较高的提问能力。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认知诊断研究,借助 IRT 模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提问能力进行了评估。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了不同提问策略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以及 IRT 模型在认知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IRT 模型能够为教师提问能力的评估提供科学、精准的方法。通过基于评估结果的教师能力提升策略,如针对不同认知维度进行培训、优化问题难度和区分度、加强问题设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等,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提问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IRT 模型,不断完善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认知诊断研究,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