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产业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与减排技术研究
车驰 张淑英
身份证号:6501081992****0011;身份证号:6501081973****0025
一、引言
合成氨产业在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是生产氮肥、硝酸等众多化工产品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该产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以及各国对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的强化,合成氨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节能减排压力。探索高效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与减排技术,已成为该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合成氨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2.1 合成氨生产流程概述
合成氨生产通常以煤、天然气等为原料。以煤制合成氨为例,首先将煤进行气化,转化为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接着通过变换反应,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氢气,以调整合成气中氢碳比;随后对合成气进行净化,去除杂质;最后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作用下,使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整个过程涉及多个复杂的化学反应与物理分离步骤。
2.2 二氧化碳产生环节分析
在煤制合成氨中,煤炭气化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是主要排放源之一。变换反应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此外,原料气净化过程中,脱除二氧化碳的操作若未高效处理,也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在天然气制合成氨里,蒸汽重整阶段以及后续反应过程同样会产生二氧化碳。
2.3 行业排放数据及趋势
我国合成氨产量长期居世界前列,与之相伴的是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可达数亿吨。从趋势看,随着合成氨产能的稳步增长,若不采取有力的减排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持续攀升。这不仅对我国碳减排目标构成严峻挑战,也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三、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技术
3.1 源头控制:原料选择与优化
选择低碳或无碳原料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举措。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天然气替代煤炭作为合成氨原料,可大幅降低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对原料进行预处理,提高原料纯度,优化原料结构,能提升原料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生成。
3.2 过程优化:工艺改进与设备升级
对合成氨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如采用先进的气化技术、改进合成氨反应条件等,可提高反应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升级关键设备,例如使用高效换热器,增强热量回收利用;采用新型压缩机,降低压缩功耗,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3.3 末端治理:二氧化碳捕集与处理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末端治理的核心。常用的化学吸收法,利用胺类等吸收剂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其从尾气中分离出来;物理吸附法借助活性炭等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捕集二氧化碳;膜分离法则通过特殊膜材料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渗透实现分离。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可进行进一步处理,如压缩后运输至合适地点进行封存或利用。
四、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4.1 节能技术
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高效催化剂的研发与使用为降低反应能耗带来了新突破。以新型铁基催化剂为例,其独特的活性组分与微观结构,能够显著降低氨合成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得反应温度从传统工艺的 400-500∘C 降低至 350∘C 左右,压力从 20-30MPa 降至 15-20MPa 。在这种更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不仅减少了用于维持高温高压的能源消耗,还提升了反应效率,使氨的单程转化率提高约 10%-15% ,进而减少了后续分离与循环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余热回收利用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余热锅炉通过高效的热交换装置,能够将合成氨生产中产生的高温废气、高温产品携带的热量充分回收,转化为高品质蒸汽。这些蒸汽可用于驱动汽轮机发电,或者为其他生产工序提供热能。例如,某大型合成氨企业引入先进的余热回收系统后,每年可回收相当于 5 万吨标准煤的能量,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3万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4.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为合成氨产业二氧化碳减排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碳捕集环节,化学吸收法凭借高捕集效率成为当前主流技术之一。以醇胺法为例,其使用的有机胺溶液能够与二氧化碳发生可逆化学反应,在吸收塔内将合成氨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吸收,捕集效率可达 90% 以上。物理吸附法则利用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剂的多孔结构,通过范德华力吸附二氧化碳,该方法操作简便、能耗较低,适用于低浓度二氧化碳气体的分离。膜分离技术则基于不同气体分子在膜材料中渗透速率的差异,实现二氧化碳的分离,随着新型膜材料如纳米复合膜的研发,其分离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在碳利用方面,将捕集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尿素、甲醇等化工产品,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还创造了额外的经济价值。例如,通过二氧化碳与氨气反应生产尿素,既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肥料。而碳封存环节,将捕集且暂未利用的二氧化碳经过压缩、运输,注入地下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等地质构造中。在注入前需进行严格的地质评估和模拟,确保二氧化碳能够长期稳定封存,防止其泄漏到大气中。
4.3 新型合成氨工艺
新型合成氨工艺的出现为行业减排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电催化合成氨工艺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驱动氮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氨。该工艺以金属催化剂或非金属催化剂为电极,在电解池中,氮气在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氨,水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氧气。相较于传统哈伯 - 博施法,电催化合成氨无需高温高压设备,避免了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理论上可将能源消耗降低 30%-50% ,同时实现近零二氧化碳排放。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催化剂,以及优化电解池结构,以提高氨的产率和能量转化效率。生物合成氨技术则借助某些具有固氮能力的微生物,如根瘤菌、蓝藻等,在自然环境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这些微生物体内的固氮酶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催化固氮反应,反应过程中仅消耗少量的能量和碳源。该技术不仅能耗低,而且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
五、结论
合成氨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与减排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通过源头控制、过程优化、末端治理等一系列控制技术,以及节能技术、CCUS技术、新型合成氨工艺等减排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合成氨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部分企业在应用这些技术后,已取得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以及政策的持续推动,合成氨产业有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碳减排目标的达成作出重要贡献,逐步迈向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钟读乐,南军.新型高活性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研究[J].工业催化,20 25,33(03):61-64.
[2]黄文翰.二氧化碳基热固性聚脲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
[3]杨妍,葛陶晨曦,姜雅楠,等.大孔氧化铝表面原位生长镍基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甲烷化[J].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2024,52(11):1664-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