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优化方法
周振东
身份证 3702131994****5219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建筑工程规模与数量持续增长,质量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施工过程是保障建筑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已难以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新颖、高效的质量控制与优化路径,对提升建筑工程整体品质、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2.1 科学的施工设计规划
施工设计规划是工程质量的基础。设计团队需深入实地勘察,结合地质、环境、功能需求等因素,运用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与模拟分析,提前发现设计缺陷,优化施工流程与结构布局,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2.2 严格的原材料与设备管控
原材料和设备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建立严格的采购标准,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包括外观、规格、性能等指标检测;对施工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性能稳定,从源头上保障工程质量。
2.3 专业的施工团队组建
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严格的人员选拔,组建具备丰富经验与专业技能的施工团队,并开展针对性培训,使其熟悉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强化质量意识,为施工质量奠定人力基础。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动态化施工工艺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进程中,动态化施工工艺管理是保障质量的关键手段。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多变,传统固定化的施工工艺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可对混凝土浇筑温度、钢筋绑扎间距、模板支撑压力等关键施工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当传感器监测到混凝土浇筑温度过高时,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施工人员可及时采取洒水降温、调整浇筑时间等措施纠正偏差,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同时,积极引入绿色施工工艺,如采用预制装配式构件,减少现场湿作业,不仅能降低施工能耗与环境污染,还能有效提升构件精度与施工效率,通过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优化施工顺序与工艺,实现施工工艺的动态调整与优化,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切实提升工程质量。
3.2 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
构建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是把控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专检、建设单位抽检组成的多层次质量监督体系,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质量监督网络。施工单位需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检验制度,对每道施工工序进行自检,确保上一道工序合格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监理单位凭借专业知识与经验,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对关键部位与隐蔽工程进行重点检查;建设单位则不定期进行抽检,对工程质量进行宏观把控。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质量监督平台,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记录、问题整改情况等信息实时上传至平台,实现质量问题的可追溯与动态跟踪。
3.3 有效的施工环境调控
施工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效的施工环境调控是保障工程质量稳定的必要举措。自然环境中的天气、温度、湿度等条件复杂多变,针对不同的环境状况需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在高温天气下,混凝土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易导致表面干裂,此时可采取在混凝土中添加缓凝剂、对浇筑后的混凝土及时覆盖保湿养护等措施,降低高温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雨季施工时,雨水可能会冲刷基坑、影响回填土密实度,需提前做好基坑排水、设置防雨棚、对回填土进行晾晒等防水防潮处理。
四、建筑工程施工后的质量优化
4.1 精准的质量验收评估
施工完成后,精准的质量验收评估是把控工程最终质量的关键防线。严格依据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多维度验收指标体系,从建筑结构安全性、使用功能完整性、装饰装修美观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评估的准确性与效率,例如超声波探伤技术能够精准检测混凝土内部的裂缝、空洞等缺陷,即使是隐藏在结构深处的细微问题也无所遁形;红外热成像技术则可通过检测物体表面温度分布,快速发现墙体保温层缺陷、管道渗漏等问题。同时,建立质量追溯机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工程建设各环节的信息,从原材料采购、施工过程记录到人员操作等,完整录入质量追溯系统。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能够迅速定位责任主体,明确各环节责任,确保验收结果客观、准确,为后续质量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责任依据 ,促使各方在工程建设中始终保持严谨负责的态度。
4.2 及时的质量问题整改
质量验收评估后,及时的质量问题整改是提升工程质量的核心环节。针对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及监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确保每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跟进,同时设定合理的整改期限,避免拖延导致问题恶化。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质量问题的类型、产生频率、涉及区域等进行深入剖析,挖掘质量问题背后的共性原因和潜在风险。例如,若某类建筑材料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可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追溯到供应商生产环节的漏洞或采购验收流程的缺陷。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规范,优化施工工艺和管理流程,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把控,从根源上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实现工程质量在不断整改优化中持续提升,保障建筑工程的可靠性与耐久性。
4.3 持续的质量反馈与改进
建立长效的质量反馈与改进机制是实现建筑工程质量长期提升的重要保障。在建筑投入使用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如设置专门的质量反馈热线、线上反馈平台,定期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等。将用户反馈的诸如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使用不便、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分类。结合建筑行业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如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定期对已交付建筑进行回访与评估,邀请专业团队对建筑结构安全、设备运行状况、使用功能适应性等进行全面检测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案,不断优化建筑功能与性能。例如,针对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需求,应用新型保温材料和节能设备,提升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对智能建筑系统进行升级,增强建筑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用户体验。通过持续的质量反馈与改进,使建筑工程质量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实现长期稳定的提升 ,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舒适的建筑产品。
五、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施工全过程。通过施工前科学规划、施工中严格管控、施工后持续改进,结合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圣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策略[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6):84-86.
[2]梁宗保.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过程监理要点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0):196-198.
[3]常文胜.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探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