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干部法律意识 发挥党校熔炉作用
刘衍清
中共奉节县委党校 重庆 404600
强化干部法律意识、发挥党校熔炉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保障公民权利,还在实现依法治国、推动法治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干部具有法律认识不完善、未形成法律思维的问题。因此,增加法律知识储备量、应用法律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党校培养、强化干部法律意识的重点目标。
1.强化干部法律意识、发挥党校熔炉作用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市场经济内在需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及经济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法治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入重要阶段,因此,发挥党校熔炉作用、强化干部法律意识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通过发挥党校的培训、教育职能,有助于丰富干部法律知识储备量,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1.2 有利于提升干部自身素质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为了抵抗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蚀、避免队伍内部出现思想不端正的问题,干部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因此,需要提升干部自身素质,在思想先进性、法律认知程度、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等方面实现全面提高。通过强化法律意识,能够让干部有意识地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决策和行政过程中,进而保证行为规范、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3 有利于发挥领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同时,外部环境也出现了较大改变,例如,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与竞争加剧等,这些变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风险。为了应对新风险和挑战,应当充分发挥干部的领导和带头作用。基于对历史发展情况和经验的研究发现,法治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有助于规范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推进法治意识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干部的领导作用,促使其在认识、分析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发展与进步。
1.4 有利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制定并完善法律体系、鼓励公众参与,还需要强化干部的法律意识[1]。干部在社会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责任人之一,应当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法治化进程。由于部分干部对法律的认知较薄弱、没有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导致出现权大于法或长官意志的歪曲思想,对法治化建设产生了阻碍作用,因此,有必要强化干部的法律意识,不仅能为依法治国提供积极帮助,还能有效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2.强化干部法律意识、发挥党校熔炉作用的举措
2.1 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
由于自身法律知识匮乏、传统观念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部分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了政治意识较强、法治意识较弱的问题,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影响个人前途、降低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党校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干部的考察力度,在依法行政能力和法律知识储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必要条件下,还要进行法律知识测试[2],不仅有助于提升干部的法治素养、增强法律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自觉性,还能及时检测教学质量和成果,并以考核和监测结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案和流程。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明确考核内容和知识范围,将党内法规和宪法纳入考核体系,同时,政策和战略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也需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方能保证与时俱进。
2.2 打造专业教师团队
为了提供更专业的法律知识指导、培养干部的法律实践能力,党校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这是强化干部法律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从调查情况来看,党校中的部分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对法律知识、价值的认识不完善,不利于干部形成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3]。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党校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其法律知识、自身见解、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从而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党校还可以邀请知名律师、检察官、法学专家等专业人士举办学术交流会,让教师对法律和政策有系统性了解,深化对法律价值和内在精神的认识。
2.3 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三部分:分别是改进教学方式、设立管理体系、完善工资制度。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干部法律意识,党校可以采用轮训方式教学,轮训包括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实践锻炼等。在轮训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中,还应当制定法律规定,不仅可以完善干部法律知识体系、提升应用能力、提高行政效率,还能培养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其以批判性眼光审视自己,从而提升行为规范。为了保证学习任务顺利完成,还要优化管理机制,采用一校两院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果。通过一校两院模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此外,党校还要设立完善的工资制度,以考核结果为依据,衡量干部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2.4 坚持学用结合
强化干部法律意识、发挥党校熔炉作用,不仅是为了让干部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还要在丰富法律认识的基础上做到依法办事。党校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提升干部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包括四方面,分别是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以达到增强干部工作质量和规范性、提升职务水平的目的。一方面,在教学开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干部带着问题进行法律学习,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干部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贯彻学用结合的教学理念。
2.5 引导干部了解法律的价值与意义
要想提升干部的法律意识,除了依靠普法活动和干部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当充分发挥党校的熔炉作用,积极开展法律教育。普法活动与自主学习能力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干部对法律的认识,却难以让其明确法律的价值和意义。部分干部存在对法律法规认识的深度不足、难以用法律意识指导工作的问题,限制了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党校在设计法律教学方案和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全面性和适用性,还要深入挖掘法律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含义,帮助干部理解法律的真谛。此外,干部的权力较大,为了避免滥用权力的情况,党校要帮助干部正确理解公权力的应用边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自觉维护他人权利、实现依法办事。
3.结语
为了保证干部权力运行的规范性、避免违法乱纪行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党校的熔炉作用,强化干部的法律认识。党校要设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提升干部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建立薪酬体系,提升教学水平;采用轮训培训方式和一校两院的管理模式,设立工资制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崔金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与强化[J].知识经济,2019,(31):169+172.
[2]杨兴华.红色法治文化对基层法律意识提升的实践[J].中国军转民,2025(4):111-113.
[3]郭奕.强化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法律意识[J].知识窗(教师版),2019,(04):97-98.
作者简介:刘衍清(1968-10-),男,汉族,奉节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奉节党校法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民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