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自主游戏情境下幼儿园教师的观察、指导与德育融合实践

作者

黄琳

泉州市丰泽区东海实验幼儿园

自主游戏是幼儿在一定游戏环境中,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活动过程。该种游戏形式对儿童大脑发育,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成长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自主游戏不是无规则游戏,而是需要通过隐性的、内在的秩序和规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同步成长。特别是教师的观察和指导能在自主游戏中发挥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将科学观察、适时指导与自然德育融合在一起,提升游戏教育质量。

、“观察”为基:看见细节,识别德育契机

观察是教师理解幼儿自主游戏行为、把握幼儿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而及时、有效的观察策略可以为后续指导和德育融合提供科学依据。而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强调观察要从“观看”走向“看见”,以精准识别德育契机。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即不仅看幼儿玩什么,更要看幼儿在玩过程中的社会性互动、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情况、责任行为、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坚持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幼儿的合作、分享、争抢行为[1];对游戏规则的理解、遵守、破坏、自创行为;对自主游戏材料的爱护、取放、整理行为;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喜悦、沮丧、愤怒情绪和对同伴情绪的反应;遇到困难时是放弃、尝试、求助还是创新性解决。其次,教师应当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工具。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定点区域观察法,即固定观察建构等自主游戏区域,系统性记录该区域内幼儿的自主游戏主题、材料使用和社交互动模式。或者,教师可采用聚焦个体/小组的追踪法,即针对特定幼儿或同伴小组进行连续性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偏好、问题解决策略和社会性表现。更或者,教师可以采用材料使用分析法,通过观察幼儿选择、组合、创新材料的方式,分析幼儿的象征思维和发展水平。在观察时教师可以使用结构化观察记录表、游戏故事摄影记录、轶事记录与便签等专业工具。记录观察数据之后,教师应当对标《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专业理论,分析幼儿自主游戏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找到德育契机。例如,通过持续性观察识别幼儿行为背后表现出的坚持性、好奇心等学习品质,再据此提供个性化自主游戏支持。

二、“指导”为桥:适时介入,推动德育内化

自主游戏强调“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因此,教师需基于观察结果,把握适时与适度的平衡介入游戏,通过指导推动德育内化。实践中,教师可以材料或环境为媒介,进行隐性指导,融德于物[2];基于不同游戏身份介入自主游戏环境,进行平行指导,融德于境;使用启发性语言进行引导类的思考指导,融德于思;作为问题解决者提供关键游戏支持,融德于行;放大积极行为进行强化指导,融德于情。比如在自主建构游戏中经常会有几名幼儿因搭建方案不同,争执不下,而产生毁掉作品冲动的情况。教师在观察时发现上述情况,就可以通过启发性语言进行引导式指导。例如,教师在幼儿产生冲突时直接介入并提出问题:老师看到你们都想让城堡变得更漂亮,只是想法有些不一样。而且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城堡的地基,要是毁掉就太可惜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你们两个的好点子都派上用场?我们要不要坐下来商量一个新的计划?教师及时介入既能转移幼儿注意力,又能通过描述事实传递对游戏过程的关注,为引导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教师再表达惋惜可以激发幼儿的同理心;进行启发协商则可以给幼儿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这种指导方式能培养幼儿尊重他人想法、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让幼儿学习协商合作的方式,并学会控制个人情绪,理性解决问题。

三、“德育”为魂:根植游戏,引领游戏方向

自主游戏中的德育不是以附加目标的形式生硬融入的;而是要根植于游戏本身和幼儿发展需求,借助教师观察和指导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所以教师应当以“无痕”为原则,遵循幼儿道德认知发展规律,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德性成长的沃土。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迁移应用游戏化学习经验,共同制定美工、建构等自主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在民主协商中理解规则的意义[3]。教师再在观察时将是否遵守规则作为重点对象,基于对观察冲突的指导和协商,引导幼儿在主动遵守规则中自然生发规则意识。再比如,教师可以围绕游戏材料爱护与整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即教师在不同自主游戏区域的显著位置张贴清晰标识,用图文资料指导幼儿分类存放游戏材料。教师也要提供一些适合的容器,支持幼儿以创新方式进行游戏材料收纳。在自主游戏尾声教师也可以进行隐性提醒:工具用完要回家哦。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幼儿完成整理后,教师要及时、具体、真诚地肯定幼儿:例如,我看到你刚才主动把掉在地上的积木都捡起来并放回到了筐里,这使得我们的建构区能保持整洁。谢谢你爱护我们共同的玩具朋友。使幼儿在游戏中的美德被看见、被欣赏,为其他幼儿德育素养成长树立榜样。

结束语

自主游戏是以幼儿为中心,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形式。而在自主游戏中实现观察、指导与德育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游戏质量。为达成有效融合、自然融合的目的,教师应当做到细致观察、倾听理解、适时介入和恰当的价值引领,促进幼儿在亲身体验和积极互动中自然而然理解规则等德育内容,认同其价值。最终帮助幼儿内化良好的品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方莉梅.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与德育渗透[J].天津教育,2024(4):94-96.

[2]郑莎漫.德育视域下生活类自主游戏的设计与实践路径[J].教育界,2024(19):98-100.

[3]庄志娟.体育区域活动中开展渗透式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的基本策略[J].家长,20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