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

车轶琳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1

1.引言

全球化深入推进与文化多元共生的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其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深刻哲学思想与独特人文情怀,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滋养。将这份文化瑰宝融入思政教育,既能让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又能破解传统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难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因此,深入探索二者的融合路径,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方面的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尊重自然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2.2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存续的深层力量,兼具根本性与持久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沉淀着千年智慧,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核心根基。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引导学生穿透历史表象,读懂 “自强不息” 的精神内核、“和而不同” 的价值理念,在理解文化源流中唤醒认同感,在感受文化魅力中升腾自豪感,进而筑牢自信根基。当大学生怀揣坚定文化自信,便能更深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主动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绑定,为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

2.3 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诚信品质、责任意识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自律、自强、宽容、友善等良好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能够激励大学生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坚守原则,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一些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潮流的西方文化。此外,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领悟其内涵和价值,导致在面对传统文化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3.2 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方法相对单一。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些不良文化和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不良思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价值观相悖,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一些负面信息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干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

3.4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支具备扎实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高校中既精通传统文化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师相对较少。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无法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高校对教师的培训也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重视不够,导致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4.1 创新教育内容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整合,创新教育内容。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工科专业教学中,可以融入传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4.2 优化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抓手。高校可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 “孔融让梨” 的德育故事、“范仲淹忧乐天下” 的家国情怀典故等,将抽象文化理念转化为生动叙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线上文化展馆等现代技术,打破课堂局限,通过互动问答、虚拟体验提升教学趣味性。此外,还可策划传统文化讲座、经典诵读会、端午包粽、中秋诗会等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中触摸文化温度,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归属。

4.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抵制不良文化的传播,弘扬正能量。同时,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传播传统文化知识,营造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高校也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例如,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和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保障。高校需聚焦教师能力提升,通过定期开展传统文化研修班、跨学科学术论坛等,帮助教师系统掌握 “礼义廉耻” 的价值体系、“知行合一” 的哲学思想,拓宽文化视野与教学思路。同时,应鼓励教师开展融合性教学研究,探索 “传统文化 + 思政” 的创新授课模式,将文化内涵与育人目标深度结合。此外,可针对性引进兼具深厚传统文化功底与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总结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既是丰富教育内涵、厚植文化自信、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举措,也面临着学生认知偏差、教学方法固化、社会环境干扰及师资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对此,需从创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营造正向社会氛围、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发力突破。未来,需高校、政府与社会协同联动、凝聚合力,持续探索融合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龙丽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5(8):138-141

[2] 苏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中国军转民,2024(3):152-153

[3]李金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1,30(6):87-9

[4] 王春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高教学刊,2020(22):171-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