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留守或流动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与关怀机制研究

作者

李积云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12000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根据2021 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1289.7 万)和流动儿童(1429.7万)面临着双重挑战——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这些早期经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持续性特征。

当这些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时,他们在人际信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而人际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连接人们相互关系的纽带,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影响其学业表现和未来发展。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人际信任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或流动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均分显著低于普通学生。其中,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低于流动经历大学生。从信任对象来看,留守或流动经历大学生对家人的信任度最高,其次是对教师的信任,对陌生人的信任度最低。性别差异分析显示,女生在家人信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陌生人信任维度无显著差异。

(二)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支持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家庭情感支持对人际信任的直接效应值为 0.38(p<0.001 ),家庭经济支持的效应值为 0.21(p<0.05) 访谈资料分析发现,父母的情感回应质量和亲子沟通频率是影响人际信任的关键家庭因素。

2.社会融入因素:相关分析表明,社会融入度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流动经历大学生的社会融入度高于留守经历大学生,这可能解释了前者人际信任水平较高的现象。

3.心理健康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和焦虑症状可负向预测人际信任水平。这与Rodriguez 和Hogg 的研究发现相符,即心理健康问题会显著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信任建立。

(三)类型学分析

基于信任水平和信任对象两个维度,本研究将留守或流动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分为四种类型:(1)全面低信任型:对所有对象的信任度均低;(2)选择性信任型:对特定对象(如家人)信任度高,对其他对象信任度低;(3)矛盾信任型:信任态度不稳定,易受情境影响;(4)相对健康型:信任水平接近或达到常模标准。不同类型学生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三、关怀机制构建及实践路径

(一)"家校社"三位一体关怀模型

该模型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可以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干预提升留守或流动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家庭层面:建立"远程亲子沟通"支持系统,通过工作坊培训父母的情感沟通技巧。[1]开发"家庭记忆修复"项目,帮助重构积极的家庭互动记忆。

学校层面:实施"信任重建"计划,包括:(1)建立同伴支持小组,促进同质群体经验分享;(2)开展人际关系技能培训课程;(3)设置专职心理咨询师,提供个性化信任辅导。

社会层面:构建"社区-高校"联动机制,组织社区志愿者与留守或流动经历大学生结对;完善奖助学金政策,增强经济安全感。[2]

(二)分类干预策略

针对全面低信任型,以个体心理咨询为主,结合认知行为疗法;针对选择性信任型,通过团体辅导扩展信任对象范围;针对矛盾信任型:提供稳定的关系体验和情感支持;针对相对健康型:以预防性教育和资源链接为主。

(三)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1.构建制度化长效跟踪体系。高校需将此类群体的帮扶机制纳入学生工作考核的核心框架。可通过建立专属的动态档案系统,详实记录学生家庭变迁轨迹、心理状态波动曲线以及学业发展需求图谱。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成长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趋势预判。通过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生发展数据的实时更新与跨部门共享,从而突破传统帮扶模式的碎片化局限,推动关怀工作向全周期、精准化的专业范式转型。

2.促进专业化与朋辈支持深度融合。高校应构建分层递进的辅导员培养体系。在基础培训层面,重点强化特殊群体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理论课程;在进阶培训中,设置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实践模块,提升辅导员应对复杂心理问题的实战能力。同时,通过“双盲筛选 + 阶梯培训” 机制,选拔具有相似成长经历、共情能力突出且具备良好沟通技巧的学生组建朋辈帮扶团队。通过系统的心理学基础课程、沟通技巧训练和危机干预培训,使朋辈辅导员既能以“过来人”的身份提供情感共鸣与经验分享,又能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心理疏导,构建覆盖日常陪伴与危机干预的立体化帮扶格局。

3.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多方联动的协同帮扶机制,打造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政府层面,通过政策制定与资金扶持,为帮扶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高校统筹校内教学、科研、心理辅导等资源,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企业发挥市场优势,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实习实训机会,助力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素养;社会组织凭借其灵活性与专业性,在心理援助、公益服务等领域提供精细化支持。各参与主体明确权责分工,通过定期沟通与协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帮扶生态。

四、实践启示

(一)高校层面:构建精准化识别与动态管理机制

本研究建议建立三级识别体系:首先,在新生入学时采用修订版《成长经历筛查量表》进行初步筛查;其次,对筛查阳性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最后,建立"一生一档"的动态追踪系统。

(二)家庭层面:实施代际干预与情感能力建设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情感表达匮乏"现象,本研究设计了三阶干预方案:(1)开发基于移动端的"微课程"体系(含21 个情景化单元);(2)组织寒暑假"亲子重塑工作坊"(采用改良版叙事疗法);(3)建立家长互助社群。帮助学生克服既渴望亲密关系又恐惧建立信任的矛盾心理。

(三)社会层面:创建多元协同的支持生态系统

教育部门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资助留守或流动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社区可建造“成长驿站”,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心理疏导、朋辈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企业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针对该群体特点开发定制化实习岗位,帮助他们提升社会竞争力;医疗机构则可以开辟心理健康服务绿色通道,让学生在心理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诊疗。

参考文献:

[1]杜云素.缺席的父母能否弥补缺席的爱:留守经历大学生亲子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06):67.第 65 页

[2]王春超,林俊杰.父母陪伴与儿童的人力资本发展[J].教育研究,2021,42(01):104-128. 第 45 页

基金资助:2025 年绍兴市教科规划课题:留守或流动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与关怀机制研究(SGJ202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