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液体复苏策略的标准化与个体化平衡研究

作者

郭莉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盐城 224001

引言

创伤性休克是导致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时、科学的液体复苏是维持循环稳定、防止器官损伤的核心措施。近年来,随着急救理念的 越多越快越好”,而是更加注重时机、种类与剂量的精准把控。在这一背景 效率 而个体化策略则回应了患者差异带来的临床挑战。如何在两者之 疗精准性,成为急诊护理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创伤性 中标准化与个体化的协同路径,为临床护理提供思路与参考。

一、创伤性休克与液体复苏的基本理论

创伤性休克是因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种危急状态。其核心病理生理改变为微循环障碍和细胞缺氧,若未能及时纠正,可迅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在急诊救治中,液体复苏是恢复循环稳定的关键措施,主要目标是尽快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氧供,防止休克进一步恶化。复苏过程中需关注血压、心率、尿量、意识状态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估治疗反应。

常用的复苏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价格低廉、起效快,常用于初期扩容;胶体液扩容效率较高,但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对于明显失血的患者,则需及时输注红细胞、血浆等成分血。现代复苏理念强调分阶段管理,早期快速补液以维持基本灌注,随后根据患者反应精细调整输液速度和种类,避免过度输液带来的肺水肿、腹腔高压等并发症。整个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动态评估,确保复苏既及时又安全。

二、标准化液体复苏策略的实践与价值

标准化液体复苏策略在创伤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权威指南如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为基础,建立清晰、可操作的流程, 使医 有效干预。例如,明确建议在休克早期快速输注一定量的晶体液,并通过系 应, 从而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这种统一的操作模式减少了因个人经验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提升了团队协作的效率和救治的一致性。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标准化体现在多个环节,如双静脉通路的建立、初始输液速度的设定、生命体征的定时监测等。这些规范有助于新入职或经验较少的护士快速掌握关键技能,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同时,标准化也为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便于医院对复苏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估。尽管面对复杂多变的个体情况时存在局限,但标准化流程为急诊护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框架,确保在高压环境下仍能实现快速、有序、有效的初步处理,是提升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保障。

三、个体化液体复苏策略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千差万别,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受伤类型和失血速度等因素各不相同,这使得单一的复苏模式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个体化液体复苏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和生理状态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老年患者或有心功能不全病史的人在大量补液时更容易出现肺水肿,需谨慎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而年轻、体质较好的伤员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扩容来维持组织灌注。

实施个体化复苏依赖于持续的临床评估和多种监测手段的结合。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意识变化、皮肤温度、尿量等直观指标,配合乳酸水平、血压趋势和床旁超声等辅助信息,判断患者对液体的反应。若补液后灌注改善不明显,可能需要加快速度或启动血液制品输注;若生命体征稳定,则应避免过度输液带来的负担。这种灵活调整的过程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临床判断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标准化流程的基础上做出适合个体的决策,真正实现精准、安全的复苏支持。

四、标准化与个体化的平衡策略构建

在创伤性休克的急诊护理中,标准化与个体化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两个维度。理想的复苏策略应以标准化流程为起点,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有效干预,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一旦初步处理完成,护理工作便需转向更加精细的个体化管理。这种“先规范、后调整”的思路,既避免了因犹豫不决延误救治,又能根据患者的实时反应进行动态优化。

实现这种平衡依赖于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机制。护士在执行标准医嘱的同时,要主动收集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状态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医生,协助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医院也可通过建立分层响应制度和临床路径图,明确哪些环节必须遵循规范,哪些阶段允许灵活调整。借助床旁监测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护理工作能更精准地捕捉病情变化,支持科学决策。最终,这种整合模式不仅提升了救治效率,也增强了护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使液体复苏真正贴近患者的实际需求。

五、结论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临床任务,标准化与个体化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标准化策略为急诊抢救提供了清晰、高效的行动指南,确保在黄金时间内迅速启动生命支持,减少操作差异,提升团队响应能力。而个体化复苏则关注患者的具体状况和动态变化,通过细致观察与多维度评估,避免盲目输液带来的并发症风险。理想的护理模式应是在标准化框架下融入个体化思维,既遵循科学流程,又保持临床灵活性。护理人员作为复苏过程中的重要执行者和观察者,需不断提升评估能力与应变水平,积极参与多学科协作,推动复苏策略从“统一处理”向“精准支持”转变。

参考文献:

[1] 常涛,闫芳,韩永彬,等. 不同急诊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观察 [J].血栓与止血学, 2022, 28 (03): 412-413+416.

[2] 张琳,张盼盼. 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J]. 实用临床医学,2021, 22 (03): 23-25+43.

[3] 严晓薇,李小东,李素清,等.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创伤性休克伴TIC 患者的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 (11): 1279-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