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行为与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王亮
身份证号 12022219930225221X
引言
当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日益密集,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关键选择。但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乘客出行需求从基础的 “走得了” 转向 “走得好”,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传统运营模式因缺乏对乘客行为与需求的深度洞察,在服务适配性上渐显不足。研究乘客出行行为与满意度,成为优化轨道交通服务、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
一、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行为特征分析
1.1 出行目的与时段分布
乘客出行目的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日常通勤是主要出行目的,工作日期间,大量上班族为保证准时抵达工作地点,选择轨道交通,形成早高峰出行高峰;非工作日时,休闲娱乐出行需求显著增加,购物、旅游、社交等活动带动出行量在午间及傍晚时段出现高峰。商务活动出行相对分散,但在城市核心商务区周边站点,工作日特定时段的出行量也较为集中。高峰时段,乘客出行需求旺盛,对轨道交通运力造成极大压力,需合理调配列车班次、增加车辆编组;平峰时段,出行量大幅减少,可适当减少运营车次,优化资源配置,平衡运营成本与服务供给。
1.2 出行距离与方式选择
不同出行距离下,乘客对出行方式的选择策略存在明显差异。短距离出行时,乘客更注重便捷性与灵活性,若轨道交通站点与目的地距离较远,且步行或接驳不便,可能会优先选择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等方式;中长距离出行中,轨道交通凭借速度快、准点率高、运量大的优势,成为众多乘客的首选,但在与公交、私家车的竞争中,若公交票价更优惠、私家车出行更自由,部分乘客会转向其他方式。此外,多种出行方式的组合使用愈发普遍,如 “轨道交通 + 共享单车”“私家车 + 轨道交通”,不同方式的衔接效率、换乘成本等因素,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客流量与吸引力。
1.3 换乘行为与路径偏好
换乘行为在轨道交通出行中较为常见,换乘原因主要包括线路未覆盖、直达线路耗时过长等。换乘站点多集中在城市交通枢纽与线路交汇点,其设施便利性与换乘时间极大影响乘客决策。设施完善、换乘通道标识清晰、换乘距离短的站点,能有效提升乘客换乘意愿;反之,复杂的换乘环境、漫长的换乘等待时间,会降低乘客出行体验,甚至使乘客放弃轨道交通出行。当有多条线路可选时,乘客通常倾向于选择换乘次数少、总耗时短的路径,减少换乘不仅能降低出行时间成本,还能避免换乘过程中的拥挤与不便,优化换乘体验对吸引乘客、提升轨道交通竞争力意义重大。
二、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2.1 设施环境因素
车站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乘客进出站效率与候车体验,如通道狭窄、指示牌不清晰易导致拥堵与方向迷失;候车设施数量不足、座椅舒适度差,会降低乘客候车时的舒适感。车厢内,拥挤程度过高会使乘客产生压抑感,座位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不同乘客需求,通风照明不佳则影响乘车舒适度。无障碍设施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出行便利,母婴设施体现对特殊需求乘客的关怀,这些特殊服务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会降低相应群体的满意度,完善设施环境是提升乘客整体满意度的基础。
2.2 服务水平因素
列车准点率与运行速度是衡量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的关键指标,准点率低会打乱乘客行程安排,运行速度慢则增加出行时间成本。乘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热情、专业,能及时解答乘客疑问、处理突发情况,可有效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反之,冷漠、敷衍的服务态度会引发乘客不满。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至关重要,错误或延迟的信息会误导乘客,导致出行不便,优化服务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完善信息系统,是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乘
客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2.3 票价政策与支付方式
票价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成本与选择意愿,过高的票价会使乘客转向其他出行方式;合理的票价优惠政策,如学生票、老年票、通勤优惠等,能吸引特定群体选择轨道交通。支付方式的便捷性影响乘客购票效率与出行体验,传统一卡通需充值、易丢失,而扫码支付凭借无需提前充值、操作简便的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票价应与服务质量、出行成本相匹配,创新支付方式,推动多元化支付,能有效提升乘客满意度与轨道交通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的策略与趋势
3.1 针对性优化策略
基于对乘客出行行为的深度分析,建立动态运力调配机制,在高峰时段增加列车班次、延长运营时间,平峰时段灵活调整车次,以此精准匹配不同时段的客流需求。针对设施环境短板,优化车站空间布局,合理规划进出站通道与候车区域;增加候车设施数量,提升座椅舒适度;改善车厢环境,加强通风与照明管理,同时着重加强无障碍设施与母婴设施建设,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服务礼仪与应急处理培训,提升乘务人员服务意识与专业技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多渠道实时推送列车运行信息,确保信息准确及时。
3.2 技术创新应用
大数据技术可整合乘客出行数据,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模型,深入挖掘出行规律与潜在需求,为运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精准化运营。人工智能算法能预测客流变化,通过对历史数据与实时信息的智能分析,辅助优化运力调配与行车计划,提高运营效率。智能导乘系统通过实时导航、路径规划,结合乘客个性化需求,如出行时间偏好、换乘意愿等,为乘客提供个性化出行建议;智能客服借助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 24 小时在线服务,快速解答乘客疑问。
3.3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乘客出行行为与满意度研究将向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深入挖掘不同年龄、职业、出行习惯等乘客群体的独特需求。轨道交通服务致力于满足多元化、品质化出行需求,从设施环境的智能化升级到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全面升级。在绿色出行理念引领下,轨道交通将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采用新能源车辆,优化行车组织,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同时,乘客参与式服务改进模式将得到推广通过收集乘客反馈、鼓励乘客参与决策,使服务更贴合乘客实际需求,推动轨道交通服务持续优化。
四、结论
对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行为与满意度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通过精准把握乘客行为特征,深入剖析满意度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实施优化策略、拥抱技术创新、顺应发展趋势,能够有效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质量,增强乘客出行体验与满意度,推动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锐,薛紫薇,刘昕睿.考虑出行行为的机场轨道交通服务水平优化方法[J].交通信息与安全,2024,42(06):143-151.
[2]窦雪萍,史璐,董冉,等.公共卫生事件场景下轨道交通限流时乘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J].交通信息与安全,2024,42(06):172-180.
[3]张啸林,熊志华.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轨道交通非常态乘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24,37(05):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