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吕彤

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0

一、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创新的时代意义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创新,本质是将“健康知识 .+ 基本运动技能 + 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实践,通过对接社会乒乓球俱乐部、社区体育服务等资源,打破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壁垒。乒乓球运动对心肺功能、身体协调性的锻炼价值显著,且运动强度可控、损伤风险低,适合不同体质基础的学生。当前,高校乒乓球课程长期面临“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脱节”的问题,教学创新并非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通过融入信息化手段、重构教学逻辑,让课程焕发活力,使乒乓球课程从“单一技术教学”向“技能 + 文化 .+ 素养”的综合育人载体转变,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二、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各个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也应当看到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固化滞后。当前多数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仍沿用“技术导向”的传统框架,核心模块集中在正手攻球、反手推挡、发球与接发球等基础技术,对双打战术、实战对抗策略、乒乓球规则解读等内容涉及较少,更缺乏与社会体育需求衔接的模块。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保守,忽视学生差异化与主体性。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主导”的单向传授为主,课堂开篇教师示范技术动作,随后学生分组重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期末通过“技术达标测试”完成考核。三是评价体系片面僵化,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素养。当前高校乒乓球课程评价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为主、技术达标为核心”的模式,评价内容集中在“正手攻球命中率”“反手推挡稳定性”等量化指标,评价方式以期末一次性测试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综合素养的考量。四是资源整合效能不足,校内校外协同机制缺失。高校乒乓球课程资源包括场馆、师资、赛事等,当前存在“校内资源利用不充分、校外资源对接不顺畅”的双重问题。

三、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创新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基础 + 专项+趣味 + 实战”四维模块。针对教学内容固化问题,需打破“技术导向”的单一框架,构建兼顾基础、进阶、趣味与实用的四维内容体系。一是“基础模块”聚焦核心技术,保留正手攻球、反手推挡等基础内容,但通过“技术原理讲解 + 动作纠错”提升教学深度;二是“专项模块”对接学生需求与社会应用,设置“双打战术”“裁判培训”“社区体育指导”等内容;三是“趣味模块”激发学习兴趣,设计“乒乓球接力赛”“颠球闯关”“花式乒乓球”等趣味活动,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开展“游戏化教学”,降低入门难度;四是“实战模块”强化应用能力,定期组织班级联赛、校际对抗赛,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技术与战术。

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实“分层 + 互动 + 信息化”教学理念。针对教学方法单一问题,需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方法从“单向灌输”向“多元互动”转变。一是实施分层教学,课前通过“技术测试 +; 兴趣问卷”将学生分为“基础班”“进阶班”“精英班”,实现差异化“因材施教”。二是强化互动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战术研讨会”等形式,总结战术特点并在课堂中模拟应用,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借助“动作分析 APP”记录学生技术动作,与标准动作对比,精准指出问题;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上传乒乓球文化微课、战术讲解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实现“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过程+结果 + 素养”综合考核

针对评价体系僵化问题,需建立兼顾过程、结果与素养的多元评价机制。一是完善过程性评价,设计“乒乓球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每节课的技术进步、课堂参与、课后练习;二是优化终结性评价,将“技术达标”与“实战表现”结合,避免“唯技术论”;三是增设素养评价维度,从“体育道德”、“文化认知”、“合作能力”三个层面设置评价指标,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反思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养。

深化内外资源整合,建立“校内协同 + 校外联动”机制。

针对资源整合不足问题,需从校内协同与校外联动两方面发力。一是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推行“场馆信息化管理”,开发“高校乒乓球场馆预约小程序”,实现线上预约、实时查询、使用统计,提升场馆利用率;推动“课程与社团协同”,让乒乓球社团负责人参与课程设计,社团活动内容与课程进阶模块对接,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可纳入课程过程性评价。二是构建校外联动机制,与地方乒乓球协会、俱乐部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展专项教学、乒乓球公益课堂”、校园—社区”“高校—企业”乒乓球赛事等,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结语

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创新并非简单的“方法调整”,而是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变革,是落实体教融合、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当前高校乒乓球课程虽面临内容、方法、评价等多方面问题,但通过革新教学方法、完善多元评价、整合内外资源、强化师资建设,可实现课程从“传统教学”向“创新育人”的转型。未来,高校还需结合自身特色,持续深化教学创新,让乒乓球课程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培育体育核心素养、衔接社会体育的重要载体,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葛慧,田小宁,胥凡.高校公共体育乒乓球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 研 究 — — 以 P 高 校 乒 乓 球 教 学 为 例 [J]. 运 动 精品 ,2024,43(10);10-12+16. .

[2]吴梅.高校公共体育乒乓球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27):46-50.

[3]荣芳芳.高校体育乒乓球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08):45-48.

[4]刘娅琳.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2):63-66.

[5]卢冬梅,戴飞.动作发展视角下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设置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3):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