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背景下数学史融入高中课堂的策略
李育花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县第一中学 677500
一、新教材背景下数学史融入高中课堂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常因抽象的符号、严谨的逻辑而被视为枯燥的学科,许多学生在面对定理与公式时,往往因难以感知其现实意义而产生畏惧心理。数学史的融入能打破这种认知壁垒,它将数学知识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现出数学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生动面貌。当学生了解到负数概念从被排斥到被接纳的漫长历程,或是无理数的发现曾引发的数学危机,抽象的数字便被赋予了时间的厚度与思想的温度。这种历史视角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非天生的完美体系,而是无数研究者在试错中不断完善的智慧结晶,从而拉近与数学的心理距离,在探索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自然萌生求知欲,使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数学史正是承载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追溯数学概念的演变时,学生需要梳理不同时期的定义逻辑,比较其异同与进阶,这一过程能强化逻辑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面对历史上的数学难题,学生通过模拟研究者的思维路径,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有助于培养直观想象与数学建模素养。同时,数学史中中外成果的交织,如《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的思想碰撞,能让学生在跨文化对比中形成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数学家们坚持真理、勇于突破的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新教材背景下数学史融入高中课堂的策
(一)创设历史情境,强化概念建构
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片面到系统的发展过程,直接呈现最终定义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创设历史情境,就是将概念的演变脉络转化为课堂中的认知线索,让学生沿着历史的足迹理解概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通过再现不同时期的定义方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能感知概念背后的思维逻辑,理解“为何如此定义”而非仅记住“是什么”,从而实现对概念的深层建构。这种方式符合认知规律,使抽象概念成为可追溯、可理解的思维产物,为后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函数”概念时,我们可以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设计阶梯式情境。首先呈现 17 世纪笛卡尔在研究几何问题时引入的“变量依赖关系”,通过展示他在《几何学》中用文字描述曲线与变量关系的原始记载,让学生认识到函数最初是为描述运动与变化而产生的工具;接着引入 18 世纪欧拉将函数定义为“解析表达式”的观点,提供他在《无穷分析引论》中对不同函数形式的分类,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定义对多项式、三角函数等具体形式的覆盖;最后呈现 19 世纪狄利克雷的“对应关系说”,通过对比之前的定义,让学生思考:为何需要用更抽象的“集合对应”取代具体表达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情境切换中,学生能逐步理解函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必然性,最终把握其核心是“变量间的确定性对应”,而非局限于表达式形式,从而实现对概念本质的深刻理解。
(二)精选历史问题,驱动探究活动
历史上的数学问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维价值,它们既是当时社会需求的产物,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精选这类问题融入课堂,能为探究活动提供真实的思维载体,让学生经历类似数学家的思考过程。与直接给出结论的教学不同,历史问题的解决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学生需要像研究者一样观察、猜想、验证、修正,这种沉浸式体验能有效培养其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历史问题的开放性也为差异化教学提供可能,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例如,在“数列”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斐波那契数列的历史问题。首先呈现13 世纪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提出的“兔子繁殖问题”:假设一对兔子每月能生一对幼兔,幼兔出生两个月后开始繁殖,问一年后共有多少对兔子?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记录每月兔子数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数字规律,自主发现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前两项之和的特点;随后拓展问题:如果改变繁殖条件(如幼兔三个月后开始繁殖),数列规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鼓励学生分组探究,推导新的递推关系;最后结合现代应用,展示斐波那契数列在植物生长、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列的递推概念,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培养了数学建模与逻辑推理能力。
(三)挖掘历史人物,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家的成长经历与研究故事是数学史中极具温度的部分,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与价值追求,能为德育教育提供生动素材。挖掘这些人物资源,不是简单讲述生平,而是提炼其精神品质与数学研究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在了解知识背后的故事时,自然受到思想的熏陶。这种渗透式德育避免了说教式教育的生硬,能让学生在共鸣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解数学研究不仅是智力活动,更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聚焦祖冲之的研究历程进行德育渗透。首先简要介绍魏晋时期的数学背景,说明当时计算圆周率的迫切需求;接着重点讲述祖冲之如何在前人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通过“割之又割”的方法,将圆周率精确到 3.1415926 与3.1415927 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特别强调他在简陋的计算条件下,坚持用算筹进行上万次运算的艰辛,以及面对质疑时“不虚推古人”的求实态度;最后拓展到现代,对比计算机时代的圆周率计算,讨论祖冲之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数值精度,更在于他所展现的严谨治学、勇于超越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祖冲之的坚持对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如何在自己的探究中保持耐心与严谨?让学生在感受数学成就的同时,内化科学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实现知识学习与品格培养的统一。
结语
将数学史融入高中课堂,是新教材背景下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让数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德育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精选历史问题、挖掘历史人物等策略,能让数学史真正成为连接知识与素养、认知与情感的桥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不断探索更贴合学生实际的融入方式,让数学史的价值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彰显,助力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深厚数学素养和良好品德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可琪.数学史融入高中课堂的教育价值[J].中学数学研究,2023,(24):3-6.
[2]张莉.国家高中新课标下“数学文化”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6.
[3]刘倩.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