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中预制构件吊装精度控制与施工质量优化研究
邢晓帅
身份证号:130434199405190814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模式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湿作业与垃圾排放,符合绿色建筑要求。但预制构件吊装精度控制难度高于传统现浇施工,墙板垂直度偏差、梁柱节点对接错位等会影响后续工序及建筑结构性能。当前施工存在测量基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吊装精度偏差频发。因此,研究吊装精度控制方法与质量优化策略对装配式建筑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预制构件吊装精度偏差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构件生产与运输环节的质量偏差
工厂预制时,模具加工精度不足、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均会导致构件尺寸偏差;运输中,固定支架刚度不足、路况颠簸会造成构件变形或损坏,影响吊装对接精度,如某项目预制叠合楼板因运输固定不当产生挠度变形。
(二)现场测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测量基准点布设不规范,仪器精度不足或未校准,吊装时未实时动态监测,易造成安装偏差累积。
(三)吊装工艺与设备适配性不足
吊装方案针对性不强,吊具选型不合理,吊装辅助措施缺失,会导致构件倾斜、变形或位移。
(四)施工管理与人员操作因素
作业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现场管理混乱,质量验收标准执行不严,会使后续工序叠加偏差超标。
三、预制构件吊装精度控制核心策略
(一)构建高精度测量控制体系
基准测量体系布设:采用“ 全站仪 + 高精度电子水准仪” 建立控制网,合理布设基准点和控制点并定期复核校准,在工厂与现场设统一测量基准,通过 BIM 模型匹配坐标。
动态监测与实时调整:吊装时用激光跟踪仪监测构件位置偏差并反馈数据,指挥人员据此调整起重机;对竖向构件用倾角传感器监测垂直度,偏差超 1mm 立即调整。
(二)优化吊装工艺与设备配置
定制化吊装方案设计:根据构件类型、重量、安装位置制定专项吊装方案,如预制外墙板采用 “ 四点吊 + 可调式吊具” ,通过调节吊点受力平衡控制构件垂直度;预制梁柱采用 “ 双机抬吊 + 同步控制” 工艺,两台起重机通过无线同步系统实现起升、变幅动作协同,避免构件扭曲变形。
吊具与辅助设备升级:选用模块化可调吊具,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吊点连接件适配各类构件;对薄壁构件采用真空吸盘吊具,通过均匀吸附力避免构件损伤;在构件就位处设置可拆卸式限位卡具与临时支撑,支撑刚度需满足构件自重及施工荷载要求,待构件连接节点施工完成并达到强度后再拆除。
(三)强化构件生产与运输质量管控
工厂预制精度控制:采用高精度钢模(尺寸偏差 ≤0.5mm/m )生产构件,混凝土浇筑时使用振捣机器人确保密实度;构件出厂前进行三维扫描检测,利用点云数据与 BIM 模型比对,尺寸偏差超过 1mm 的构件需返工处理;在构件表面标注清晰的定位线、标高控制点及吊装吊点位置。
运输过程防护优化:根据构件尺寸与重量设计专用运输架,架体采用型钢焊接成型,与构件接触部位铺设橡胶缓冲层;运输车辆配备 GPS 定位与振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路线与路况,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导致构件移位;构件到场后立即进行外观与尺寸复检,合格后方可进入吊装工序。
(四)完善施工管理与人员培训体系
标准化作业流程制定:编制《预制构件吊装作业指导书》,明确吊装前检查(构件质量、设备状态、测量基准)、吊装中操作(指挥信号、姿态调整)、吊装后验收(位置偏差、临时支撑)的标准流程;实行 “ 吊装作业票” 制度,作业前需经技术、安全、质量三方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专业化人员队伍建设:对吊装指挥人员、起重机操作员进行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定期组织 BIM 技术实操培训,使作业人员能够通过 BIM 模型直观了解构件安装坐标与节点要求;建立 “ 师带徒” 培养机制,提升一线人员的实操技能与问题处理能力。
四、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优化全流程路径
(一)构件生产阶段:数字化质量管控
引入 BIM 技术实现构件设计、生产一体化,通过 BIM 模型自动生成构件加工图纸与钢筋下料单,减少人为失误;采用物联网技术在模具、振捣设备上加装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参数并上传至云端平台,质量管理人员可远程监控生产过程;构件出厂时附带 “ 质量身份证” 二维码,包含生产批次、检测报告、安装要求等信息,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
(二)现场施工阶段:协同化质量控制
建立 “ 施工 — 测量 — 质量” 三方协同工作机制,吊装作业前共同复核测量基准与构件质量,作业中实时沟通调整方案,作业后联合验收;利用移动质检 APP 实现质量问题闭环管理,发现偏差后立即拍照上传、下达整改通知,整改完成后上传复检照片,确保问题 100% 整改到位;将预制构件安装精度数据录入 BIM 模型,形成数字化质量档案,为后续工序提供数据支撑。
(三)验收交付阶段:精细化质量评估
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验收标准,如预制构件安装垂直度偏差控制在 ≤2mm/2m. 、接缝宽度偏差 ≤1mm ;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建筑整体进行质量评估,生成三维点云模型与设计模型比对,识别整体安装偏差;组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四方联合验收,重点检查构件连接节点、接缝防水等关键部位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五、实践案例分析
某装配式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 8 万㎡,采用预制外墙板、叠合楼板、预制楼梯等构件,施工中应用上述精度控制与质量优化策略:
测量控制:采用激光跟踪仪实时监测预制墙板吊装,垂直度偏差控制在 1.5mm 以内;
工艺优化:预制梁柱采用双机同步吊装工艺,节点对接偏差 ≤0.8mm 管理提升:通过移动质检 APP 整改质量问题 32 项,整改率 100‰
最终项目预制构件吊装一次验收合格率达 98.5% ,较传统施工提升 15个百分点,施工周期缩短 20% ,节约成本 8% 。
结论
预制构件吊装精度控制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核心保障,通过构建高精度测量体系、优化吊装工艺、强化全流程管理,可有效降低安装偏差,提升施工质量。当前,随着 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 数字孪生 + 智能吊装” 模式,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吊装过程、预测偏差风险,结合智能起重机实现自动化吊装,推动装配式建筑施工向更高效、更精准、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玉龙.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J]. 居舍,2025,(25):49-52.
[2]张帆. 探讨大型装配式建筑模块化高效施工技术——以某装配式工程项目为例[J].四川建筑,2025,45(04):216-217+220.
[3]韩蔚. 基于全过程工程造价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25,38(04):124-126.DOI:10.13824/j.cnki.cmtm.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