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分析

作者

梅玉珍

身份证号:360734199203247826

引言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作为建筑物的骨架,承载着整个建筑的荷载,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功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形式日益复杂,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然而,当前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的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并优化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障建筑安全使用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是建筑物安全使用的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决定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能够确保主体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抵御各种自然因素(如地震、风荷载、雨雪荷载等)和人为因素(如使用功能改变、装修改造等)的影响,避免发生坍塌、倾斜等严重安全事故,保障建筑物内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居住和使用环境。

(二)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良好的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有助于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原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结构连接等关键环节的严格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影响主体结构质量的问题,减少因质量缺陷导致的结构损坏和老化,使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降低建筑物的维修和重建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建筑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维护建筑行业市场秩序

加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是规范建筑市场行为、维护建筑行业市场秩序的关键抓手。严格且全面的监督管理措施,犹如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促使建筑企业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质量标准,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这不仅有效遏制了偷工减料、违规施工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良行为,更通过建立起的质量门槛,将那些质量意识淡薄、管理能力欠缺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市场,实现建筑行业的优胜劣汰。这种良性竞争机制,推动着建筑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与管理投入,从而带动整个建筑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营造出公平、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为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部分监督管理法规和标准滞后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一些新型建筑结构和施工工艺缺乏明确的监督管理规定;监督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存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现象,导致监督管理工作出现盲区;监督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计划和评价体系,影响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监督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传统的人工检测和巡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检测效率低、准确性差,难以满足复杂建筑结构和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需求。虽然部分先进检测技术(如无损检测技术、BIM 技术等)已逐渐应用于建筑工程,但普及程度不高,且相关技术设备和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无法充分发挥技术手段在质量监督管理中的优势。

(三)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监督管理工作的质量。目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队伍中,部分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及时,难以准确判断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一些监督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在现场监督检查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监督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存在差异,个别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等问题,影响了监督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优化措施

(一)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是加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首先,应及时修订和更新相关法规和标准,使其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明确对新型建筑结构和施工工艺的监督管理规范。其次,合理划分各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消除监督管理盲区。再者,规范监督管理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计划,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和动态评估,确保监督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科学高效。

(二)加强先进技术手段应用

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加大对无损检测技术、BIM 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对主体结构内部质量进行快速、准确检测,减少对结构的破坏;借助BIM 技术建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三维模型,实现对施工过程的模拟和优化,提前发现质量隐患;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和质量信息。同时,加强对相关技术设备和软件的研发和更新,提高技术手段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三)提升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提升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是保障监督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筑行业技术迭代迅速,新型材料、工艺与标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监督管理人员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加强专业培训,需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不仅要定期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专题学习交流活动,还应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深度讲座,帮助监督管理人员拓宽知识视野,掌握前沿专业技术。同时,鼓励监督管理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在项目中积累经验,提升对质量问题的洞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业绩成果等多维度纳入考核,对表现优异者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对专业能力不足或责任心欠缺的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或岗位调整,以此激发监督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其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确保监督管理工作公正、高效推进。

结束语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尽管当前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先进技术手段应用、提升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等一系列优化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督管理措施,适应建筑工程建设的新需求,为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青云.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2):22-24.

[2]黄振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主体结构检测技术[A]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西生产力学会,广西生产力学会,2025:3.

[3]黄喜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主体结构检测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