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何江涛

身份证:420111197602285694

摘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常使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其在浇筑过程中易因水化热聚集而产生裂缝,严重影响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为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强化温控措施、改进养护工艺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其裂缝发展与温差应力。本文结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从材料选择、施工方法、温控技术与质量管理等角度进行系统探讨,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特性与技术要点

(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控需求

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内部温度迅速升高,而外部则与空气环境接触散热较快,易形成显著的温差梯度。该温差引起的内外温应力常导致结构产生裂缝,特别是在混凝土早期强度尚未形成的阶段,其抗裂能力较弱,裂缝风险显著增加。为避免上述问题,应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温控方案,包括原材料的选用、浇筑层厚的控制、冷却系统的设置与养护措施的完善等。在实际操作中,降低水泥用量、添加矿物掺合料、使用缓凝剂等措施,有助于延缓水化热峰值的出现,减缓温升速度。

(二)水利工程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多位于复杂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区域,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大体积混凝土一旦发生体积变化或结构裂缝,可能导致渗漏、结构弱化甚至整体失效。因此,其材料组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抗裂性能、低水化热、较高的体积稳定性与适宜的工作性能。在材料选用方面,宜选用水化热较低的中低热水泥,辅以活性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微粉与硅灰等,改善其水化特性与微观结构。粗细骨料应满足强度高、级配合理、清洁无杂质的要求,避免影响混凝土和易性。外加剂的选择需兼顾缓凝、减水与保坍等多重功能,以提升混凝土的施工适应性与泵送性能。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关注的重点工序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环节主要包括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表面整平与养护保温等。模板系统应具备足够的强度与刚度,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漏浆,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钢筋绑扎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确保钢筋位置准确,间距合理,有效抵抗结构应力。混凝土浇筑时应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不宜过大,采用斜面浇筑方式减少冷缝形成。振捣作业需操作均匀,时间控制适当,避免漏振或过振。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覆盖养护,可采用麻袋、保温棉或喷雾系统保持表面湿润,延长水化反应时间。

二、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与养护技术的工程实践分析

(一)水化热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水化热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混凝土内部热量产生与释放速度,避免因温差过大引起的结构裂缝。在工程实践中,可采用降温搅拌、内置冷却水管、外部覆盖与夜间浇筑等多种措施降低混凝土升温速率。降温搅拌主要通过在搅拌过程中添加碎冰或冷却水,降低混凝土初始温度。内置冷却系统可在混凝土内部布设循环水管道,利用冷水流动吸收水化热,将热量带出结构体外,形成闭环降温机制。外部覆盖则通过铺设保温层或喷洒养护液,延缓混凝土表面散热速度,减少内外温差。夜间施工可利用环境温度较低的条件进行浇筑,有效延缓水化热聚集速度。上述技术的组合应用需依据混凝土体积、浇筑方式与工程进度科学制定,并由监控系统实时跟踪各项温度参数,确保控制策略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二)混凝土裂缝预防与控制技术的综合设计

裂缝控制是衡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的核心指标,裂缝一旦形成将严重影响结构的整体安全与使用寿命。在裂缝预防方面,需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操作与后期管理等多维度入手综合施策。配合比设计阶段应控制水胶比,选用低水化热掺合料,并调整骨料级配以优化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结构设计中可设置膨胀剂、钢纤维或抗裂纤维,增强混凝土内部分散应力的能力。施工操作中应控制浇筑速度与间歇时间,采用斜面分层法减少冷缝形成概率。温控措施应根据环境温度与结构厚度灵活调整冷却方案,必要时使用智能温控系统自动调节冷却水流量与温度。养护阶段应坚持持续保湿、定期洒水与覆盖养护,延长混凝土初期养护时间,避免早期干缩开裂。结构验收阶段应采用超声波检测、裂缝监测与结构应变测试等手段进行质量评估,建立完整的裂缝预防与控制闭环机制。

(三)信息化监测技术在温控施工中的集成应用

随着信息化施工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温控监测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成为保障结构质量的重要工具。该系统主要由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无线传输装置与远程分析平台组成,通过在混凝土内部与表面布设多点传感器,实时获取温度数据并上传至云端平台。系统可根据历史数据与实时变化趋势绘制温升曲线,识别温差突变点与异常变化区域,为温控系统调节提供决策依据。施工管理人员可通过终端设备远程监控混凝土各区域的温度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冷却水管流量、加密喷淋频次或更换保温材料,确保结构内部温差始终处于安全范围。系统还可通过设定报警阈值自动触发预警,防止裂缝在未被人工察觉的情况下形成。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了温控措施的精准度与响应效率,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质量控制与施工组织管理的协调机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施工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建立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的协同机制,确保每一个环节紧密衔接、执行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制定针对性技术方案并分解为各岗位操作指引。各参建单位应设立联合质量管控小组,协调材料进场、模板安装、混凝土拌合与运输等工序的交接,减少工序衔接空档期。现场施工应设置专职技术员与质量监督员,对浇筑厚度、冷却系统安装与振捣工艺等关键节点实施旁站监控。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混凝土拌合比例、温控记录、浇筑时间与间歇等,应建立电子台账统一归档,便于事后分析与责任追溯。施工调度需结合气候条件、设备运转能力与资源供应状况动态调整施工节奏,确保技术措施得到充分落实。

三、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具有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与温控要求严格等特点,对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提出了严苛要求。通过强化材料性能控制、优化配合比设计、实施科学温控措施与构建智能化监测系统,能够有效解决混凝土内部温差大、裂缝易发等问题。系统推进各工序协同配合,构建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施工现场,为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持续深化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已成为推动水利水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黄忠卫.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探讨[J].水利水电工程技术,2023,43(02):85-90.

[2]罗宏.水利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施工与监测分析[J].中国水利,2023,43(0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