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联网技术赋能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

作者

朱振滔

身份证号:362322198409257210

一、引言

在工业 4.0 与智能制造战略推动下,机电一体化设备升级为智能化系统,广泛应用于关键生产场景。我国制造业机电一体化设备保有量超 1000万台,但运维管理水平滞后, 70% 以上中小企业采用 “ 事后维修” 或 “ 定期维护” 模式,该模式难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导致非计划停机且造成资源浪费。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可视化监控与故障精准诊断,是破解运维困境的核心技术手段。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监控与故障诊断的现存问题

(一)传统监控模式存在明显短板

传统的监控模式在感知方式上显得单一且滞后,主要依赖于人工进行巡检并记录设备的运行参数。这种依赖人工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数据采集的不及时,难以捕捉到瞬时发生的异常情况。例如,在机床主轴轴承磨损的初期,微小的振动信号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些微小的信号恰恰是早期故障的重要征兆。此外,传统监控模式的监控范围也较为局限,设备的运行数据大多存储在本地,缺乏有效的远程传输与集中管理机制。这种局限性使得多车间、多厂区的设备难以实现统一的监控和管理。更为严重的是,数据的利用率极低,采集到的数据大多以原始形式存储,未能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无法为设备的优化与维护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

(二)故障诊断体系不完善

当前故障诊断体系依赖技术人员经验,主观性强,缺科学量化标准。复杂机电设备隐性故障诊断准确率不足 50% ,难满足高精度生产需求。且诊断响应滞后,设备故障需等技术人员排查,平均响应超 2 小时,影响生产连续性与效率。此外,现有体系缺乏对设备全生命周期关注,仅注重故障后维修,忽视性能衰退分析,无法实现预防性诊断与维护,增加故障风险与维修成本。

(三)系统兼容性与扩展性不足

现有设备监控系统多厂商定制,采用封闭协议与私有数据格式,不同品牌、型号设备难接入统一平台,形成“ 信息孤岛” ,阻碍数据共享流通,增加系统管理复杂度与成本。且系统架构缺乏弹性,难适应设备数量与功能扩展需求,升级扩展耗时费钱,成本高昂,制约系统长期发展与应用效果。

三、物联网赋能的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架构设计

(一)感知层:全方位状态数据采集。感知层是系统数据来源基础,通过部署多类型物联网感知终端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包括:嵌入式传感器模块,在设备关键部件集成温度、振动、扭矩传感器,采集物理状态参数;智能数据采集终端,通过工业总线接口接入设备控制器,采集数字化数据;环境感知设备,部署温湿度、粉尘传感器,采集运行环境参数;视频监控终端,用高清网络摄像头监控设备外观与生产场景,辅助判断显性故障。

(二)网络层:稳定高效数据传输。网络层将感知层数据传至平台层,采用“ 有线 + 无线” 融合方案。厂区内,固定设备用工业以太网高速传输数据,移动设备或布线困难场景用 5G / 工业 WiFi6 低延迟、大连接传输;远程用 4G/5G VPN 或专线传至云端,同时用数据压缩与边缘计算预处理冗余数据。还采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保障数据安全。

(三)平台层: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平台层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构建运维云平台,实现数据集中管理与智能分析。数据存储模块用时序和关系型数据库分别存储时序和结构化数据;数据预处理模块通过清洗、融合、提取特征提供高质量数据;智能诊断模块集成多种算法精准诊断与预测故障,包括基于规则快速匹配常见故障、基于机器学习识别隐性故障、基于深度学习预测设备剩余寿命并提前预警。

(四)应用层:个性化运维服务

应用层面向不同用户(如设备操作员、维护人员、管理人员)提供个性化的运维服务功能:

远程监控中心:通过 Web/APP 端提供设备运行状态可视化界面,实时显示设备参数、报警信息、生产进度,支持设备远程控制(如启停、参数调整)。

故障诊断系统:自动推送故障报警信息(短信、APP 通知),提供故障原因分析、维修方案建议及备件查询服务,支持远程专家通过视频连线指导现场维修。

预防性维护系统:根据设备运行状态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自动生成维护计划,推送维护提醒,实现 “ 按需维护” 替代 “ 定期维护” 。

管理决策系统:统计分析设备利用率、故障频率、维护成本等数据,生成运维报表,为设备更新、生产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四、系统关键技术与实施效果

(一)核心关键技术

边缘计算技术:在感知终端部署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数据的本地实时分析与故障初步诊断,减少云端数据传输压力,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 30 秒以内。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数字孪生模型,映射设备物理状态,通过仿真模拟分析设备运行性能,提前排查潜在故障风险。

知识图谱技术:构建设备故障知识图谱,整合故障现象、原因、解决方案等多维度信息,实现故障诊断的智能化与知识复用。

(二)实施应用效果

以某汽车零部件制造厂的数控机床运维为例,该系统实施后取得显著 成效:

故障诊断效率提升:故障平均诊断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诊断准确率从 50% 提升至 92% 。

停机损失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 60% ,每年减少生产损失约 200万元。

维护成本优化:预防性维护替代过度维护,备件库存成本降低 30% ,维护人工成本降低 25%<

管理效率提升:实现 200 台数控机床的集中远程监控,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提升 40‰ 。

五、结论

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彻底改变了机电一体化设备 “ 被动维护” 的传统模式,通过构建 “ 感知 - 传输 - 分析 - 应用” 全链条的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化监控、故障的精准化诊断与维护的智能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韩雪. 机电一体化接口技术中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4,25(11):114-116.DOI:10.16009/j.cnki.cn13-1295/tq.2024.11.050.

[2]王鹏杰. 机电一体化接口技术中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2,23(04):106-108.DOI:10.16009/j.cnki.cn13-1295/tq.2022.04.024.

[3] 刘 铮 . 物 联 网 与 农 业 机 电 一 体 化 的 关 系 [J]. 广 东 蚕业,2020,54(0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