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领域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稳定性提升及规模化生产实践
王俊伟
身份证号:341222198404201832
关键词:食品工程;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稳定性提升;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
一、引言
益生菌发酵乳制品以牛乳、羊乳等为原料经益生菌发酵而成,常见产品有酸奶、发酵乳饮料、益生菌奶酪等。其含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还保留乳制品营养,受消费者青睐。全球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8%-10% ,我国需求也在攀升。但产业发展中稳定性问题制约产品品质升级:一方面,益生菌对环境因素敏感,货架期内活菌数易降至标准以下;另一方面,产品易出现乳清分离等问题影响感官品质。此外,规模化生产中发酵精准控制等问题也阻碍企业扩大产能。因此,研究稳定性提升技术与规模化生产实践有重要价值。
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益生菌自身特性
益生菌菌株耐逆性是影响产品稳定性的核心内因。不同菌株对酸、碱等耐受能力差异大,如乳双歧杆菌 BB - 12 耐胃酸和胆汁,鼠李糖乳杆菌GG 低温储藏时活菌数下降慢;部分菌株发酵后期产过多有机酸,会抑制自身生长、破坏凝胶结构、引发乳清析出。此外,菌株黏附性、产黏特性影响产品质地,产黏菌株可减少乳清分离,但过度产黏会使口感粗糙。
2.2 原料与配方因素
原料乳品质直接决定产品稳定性,蛋白质含量低等问题会导致发酵凝胶形成不充分、产品分层。配方中辅料选择也关键:蔗糖可提升稳定性,但高浓度会抑制益生菌活性;增稠剂能改善质构,但添加量不当会有不良影响;营养强化剂若与益生菌拮抗,会降低存活率、影响风味。
2.3 加工与储藏条件
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搅拌速率等参数对稳定性影响显著。发酵温度过高会导致益生菌过度增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破坏体系平衡;均质压力不足会使脂肪球粒径过大,产品易出现脂肪上浮;搅拌速率过快则会打碎蛋白质凝胶网络,导致乳清析出。储藏阶段,温度波动是稳定性的主要威胁 —— -25∘C 以上储藏时,益生菌活菌数每周下降约 30% ,同时脂肪氧化速率加快,产品出现哈败味;光照和氧气暴露会引发维生素降解及益生菌氧化损伤,进一步降低产品品质。
三、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稳定性提升策略
3.1 优良益生菌菌株的筛选与改良
筛选耐逆性强的菌株是提升稳定性的根本途径。通过体外模拟胃液、肠液环境,评价菌株的酸、胆汁及温度耐受性,筛选出植物乳杆菌 LP - 28、嗜酸乳杆菌 LA - 5 等优异菌株。同时,利用紫外线诱变、基因工程等技术改良菌株特性,如对乳双歧杆菌基因编辑,增强其胞外多糖合成能力,降低产品货架期内乳清分离率 40% 以上。
3.2 配方体系的优化设计
基于原料特性优化配方,构建稳定产品体系。针对低脂发酵乳易分层问题,添加 0.2%-0.3% 高酯果胶,形成致密凝胶网络减少乳清析出;用低聚糖替代部分蔗糖,促进益生菌生长,降低渗透压对其抑制,使货架期内活菌数保留率提升 25%-30%, 。
3.3 加工工艺的创新改进
创新加工工艺是保障稳定性的关键。发酵阶段采用分段控温发酵技术,前期 37-40∘mathsfC 促增殖,后期 30-32∘C 缓代谢,使产品凝胶结构更稳定。均质工艺采用二级均质,控制脂肪球粒径防上浮。引入微胶囊包埋技术保护益生菌,以海藻酸钠 - 壳聚糖为壁材制成微胶囊,包埋后益生菌 4∘C 储藏3 个月活菌数保留率达 85% 以上,且肠道存活率显著提高。
四、益生菌发酵乳制品规模化生产实践
4.1 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装备
规模化生产需高效、精准的技术装备。原料处理用全自动乳成分调整系统,确保原料成分均一,批次间成分偏差控制在 ±0.2% 以内。发酵用大型搅拌式发酵罐,配备智能温控与 pH 在线监测系统,调节发酵参数。灌装用无菌冷灌装设备, 10-15∘C 灌装,减少益生菌高温受损,确保灌装精度误差不超 ±1%c 。引入 CIP 系统,实现设备全自动清洗消毒,提高效率、降低污染风险。
4.2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原料验收阶段,严格检测原料乳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 ≤105CFU/mL )、体细胞数( ≤40 万个 /mL )及抗生素残留,不合格原料坚决剔除。生产过程中,设置关键控制点(CCP):如发酵终点控制( pH4.2–4.5 ,滴定酸度 70–80∘ T)、均质后脂肪球粒径检测、灌装前产品活菌数检测 (2107CFU/g )。储藏与运输阶段,采用冷链物流系统,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2-6∘C ,并安装温度记录仪,全程追溯温度变化。此外,实施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定期开展质量审核与员工培训,确保生产过程标准化。
4.3 实践案例:某企业益生菌酸奶规模化生产
某大型乳制品企业针对益生菌酸奶规模化生产中的稳定性问题,采取系列措施:筛选植物乳杆菌 LP-28 与嗜热链球菌 ST-III 复配菌株,通过微胶囊包埋技术处理;优化配方,添加 0.25% 果胶与 5% 低聚果糖;采用分段控温发酵( 38∘C 发酵 2h, 32∘C 发酵 1h)与二级均质工艺。同时,引入 5000L 智能发酵罐与无菌冷灌装线,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后,产品货架期从 21 天延长至 30 天,30 天内活菌数仍保持在 106CFU/g 以上,乳清分离率降至 5% 以下;生产效率提升 30% ,批次间质量合格率从 92% 提高至 99% ,生产成本降低 15% ,市场反馈良好。
五、结论
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的稳定性提升与规模化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菌株、配方、工艺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优良菌株筛选与改良、配方优化设计及加工工艺创新,可有效解决产品稳定性问题;借助先进技术装备与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高效与稳定。
参考文献
[1]胡陆军,林锐,曹雨澜,等. 富硒益生菌发酵乳的制备及其富硒能力和风味物质评价[J/OL].食品工业科技,1-16[2025-09-02].https://doi.org/10.13386/j.issn1002-0306.2025040336.
[2]宁崇,卜玮,贾丽娇,等. 基于体外消化酵解模型探究菊苣多糖强化益生菌发酵乳的抗氧化、降糖活性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OL].食品与发酵工业,1-14[2025-09-02].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3734.
[3]梁晓云,谢炜嘉.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养 猪,2025,(04):8-10.DOI:10.13257/j.cnki.21-1104/s.2025.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