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
林钊勤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濠梁余韵里的鱼水情
--万伯翱先生《丹青巨擘的鱼水深情》读后感
2025 年 7 月 15 日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读到万伯翱先生所写潘天寿先生的鱼蟹图,像在老茶馆里听人讲起一位熟客——明明是纸上墨痕,却带着潮腥气,仿佛刚从钱塘江边捞上来。那些水里的精灵,在他笔下不是标本,是会喘气、会摆架子、会一家子逛荡的活物,让人想起小时候蹲在河埠头看鱼游的光景,心一下子就活泛了。
先生画里的蟹,是带着乡土气的。《竹篓大蟹图》里的青蟹张着钳子,竹篓的淡墨线条软中带硬,像奶奶买菜回来的竹篮,还沾着江边的泥。这哪是画?是把菜市场的鲜活搬到了纸上。再看那条要跃出水面的白鱼,嘴唇翘得老高,尾巴甩向天空,活脱脱是水里的“愣头青”——咱们钓鱼时见过这种,明明钩就在眼前,偏要摆个威风架势,那份野劲儿,被先生的墨笔逮了个正着。最暖的是《鱼乐图》,三条鱼凑在一起游,像晚饭后爹妈带着娃遛弯,水波都透着笑意。原来丹青里的“乐”,不是画出来的,是借鱼儿的尾巴,把人间的团圆劲儿摇出来了。
这让我想起濠梁之上的对话。惠子较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却笑“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潘先生的画,就是给这场千年对话添了幅插图。他笔下的山石那么大,人站在旁边显得小,可水里的鱼却比谁都自在。这哪里是画鱼?是说透了人和自然的理儿——人不必把自己当主宰,蹲下来看鱼怎么游,听潮怎么涨,自然就懂了它们的乐。现在咱们总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生早用笔墨说了:和谐不是客套话,是你懂鱼的摆尾,鱼也懂你的目光。
有人说潘先生的画“强骨霸悍”,我倒觉得是“硬气里藏着软心肠”。他画的鱼,骨头是挺的,可鳃边的墨色又带着温柔,像糙汉子哄孩子时的小心翼翼。这种劲儿,现在少见了。咱们拍风景总爱用滤镜,画东西先查百度,可先生是真蹲在钱塘江滩上,看潮退了留几只蟹,看鱼群逆着水游,把那些瞬间的鲜活刻进心里。他儿子没追上他,不是手艺差,是少了那份“等潮来”的耐心吧?现在的“快”,让我们忘了艺术不是抄作业,是带着体温的相遇——就像你得真摸过竹篓的糙,闻过鱼鳃的腥,才能让笔底下的东西喘气。
守白攻黑的老笔法,在先生手里活了。黑的是鱼身,白的是水影,那片留白不是空的,是鱼刚游过的痕迹,是浪打过来的势头。这多像咱们的日子:忙着追“黑”(那些看得见的成就),却常忘了留“白”(那些蹲下来看鱼的闲工夫)。当我们在手机里刷着虚拟的水族馆,先生的白鱼早跃出了纸面,尾巴甩得响亮:真正的生动,从来不在屏幕里,在你弯腰舀水时,指尖碰到的那丝凉。
合上书页,仿佛还能看见那条白鱼翘着尾巴。它哪是向渔人示威?是在提醒我们:这世间最珍贵的,是对生命的热乎劲儿——像潮起潮落那样自然,像鱼游蟹爬那样真切。潘先生的笔,不过是把这份热乎劲儿,酿成了墨香,让后人每次翻开,都能想起自己也曾是蹲在河边,眼里有光的孩子。
精神长照,风范永存缅怀万仲翔先生
林钊勤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万仲翔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三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他所做的那些令人动容的善举以及他所展现出的高尚品格,依旧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万仲翔先生出生于 1944 年,他成长于一个备受敬仰的革命家庭,父亲是中国农村改革先锋万里同志。万里同志是一位有血性的山东汉子,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干工作不要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后果,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优秀的品质和实干精神,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万仲翔先生也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成长为一位德高望重、令人敬仰的人。
记得小时候,我偶然读到万伯翱大哥的《劳动日记》和《远方来信》,书中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字,如黑夜里的一道光,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从那时起,我就对这个革命世家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直到十多年前,我有幸在北京见到了万伯翱大哥,也因此真正走进了这个家庭,了解到他们严正的家风。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结识了万仲翔先生,他的儒雅随和、低调谦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万仲翔先生对文学颇有爱好,他毕业于知名学府中国政法大学。在他的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父亲万里同志深深的敬爱和怀念。2015 年 7 月 15 日,万里同志逝世后,“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万仲翔先生回忆父亲的文章。在文中,他深情地写道,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有血性的山东汉子,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干家。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看到万仲翔先生对父亲的理解和崇敬,也能感受到他传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
万里同志对子女的要求极其严格,他不仅把长子万伯翱送到黄泛区农场劳动 10 年,在中苏边境最紧张的时候,又把小儿子万晓武送到中苏边境。妹妹万云在工作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北京纺织局的领导向万里同志征求意见,准备提升万云为纺织局副局长。万里同志听后马上一口回绝,说:“万云不够格,比她优秀的人多得是,还是先提拔别人吧,万云需要继续锻炼。”万里同志的一句话中断了万云的职务晋升。正是在这样严格的家庭教育下,万里同志的几个孩子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万仲翔先生一生致力于助教及扶贫等公益事业,他是真正的公益践行者。曲阜师范学校,承载着他太多的关怀和希望。他多次莅临学校并关心学校教育方面的建设,看望慰问广大师生,参加学校的相关公益活动。在学校百年校庆活动期间,他为学校捐赠图书,为校史著作作序,并亲临学校参加校庆。更令人难忘的是,他和家人捐款 60 余万元为学校修建了“万里网球场”等体育设施。每次来到学校,他都会勉励师生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办好故乡师范教育。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校的关心,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师生们的心灵,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
万仲翔先生的一生,是充满正能量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他就像一座灯塔,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他又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如今,万仲翔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每当我想起他,就会想起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想起他为公益事业所做的一切。他的事迹就像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时刻教育着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在这个繁华而又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忘记自己的初心。然而,万仲翔先生的精神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儒雅随和容宛在,清风明月寄哀殇。”万仲翔先生虽然已经驾鹤西游,但他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我们会永远怀念他,传承他的精神,让这份正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延续下去。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以万仲翔先生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他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万仲翔先生,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