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赋能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的探索

作者

黄春光

吉林经济贸易学校132000

摘要: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领域面临从创作方式到产业模式的全面革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产教融合育人也产生校企对接难、育人模式滞后、育人时效性、质量等问题。通过分析AI赋能下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的核心问题,提出以“动态迭代、技术赋能、跨界协同”为主旨的“三核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新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范式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AI技术 艺术设计类专业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AI 技术应用已广泛渗透至艺术设计领域,对于能够高质高效运用 AIGC 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呈现缺口持续扩大态势。与此同时,传统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滞后性,AI应用意识迟后、技术升级缓慢、数字资源欠缺、共育机制固化等,这在客观上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产教融合育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AI技术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多重影响

1.创作方式革新。AI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AIGC突破了传统创作边界,这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数字内容的技术,在激发创意创新灵感、丰富创作内容的同时更提高了创作效率,带来创作方式的全面革新。AI 可以通过对海量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学习分析,为设计师提供全新的创意方向和表现形式,更可以通过跨领域融合帮助设计师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创作灵感[1];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可生成风格化迥异的画面,设计师即可直接使用也可以进一步微调处理再创作;许多在线AI工具能够快速执行智能抠图、背景替换等技术含量较低但操作较为繁琐的任务,大大缩短了艺术设计创作的周期。艺术设计行业在AI技术影响下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发展阶段。

2.呈现形式拓展。AI 技术与多种数字交互媒介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拓展艺术设计呈现形式。AI技术结合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能够创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展示应用,AI技术可为其增添智能特性,使应用能够根据用户的偏好、动作和决策做出合理的交互反应。相比于传统静态的呈现形式,可以让用户沉浸式的了解创意构思和设计细节,身临其境地直观感受不同设计方案的精髓。AI技术的融合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更为设计师拓展呈现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3.产业模式多样。以往需要专业技能和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现在借助 AI 工具,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上手,创作出具有一定质量的作品。创作门槛的降低激发了大众的创造力,自媒体创作者和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在资源规模、业务模式、技术壁垒方面虽然不如大厂或公司,但通过垂直领域的弯道超车,同样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如在线设计平台、AI 艺术作品交易等新模式为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沟通桥梁,形成了AI时代艺术设计产业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AI时代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面临的问题

1.技术生态的复杂与多元加剧产教融合对接难题

AI时代艺术设计的相关技术呈现爆发式增长且日益复杂多元。生成式AI、智能辅助设计等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应用平台。从可以依据上传图片提取色彩并智能化提供特定风格的色彩配置,到能够自动生成复杂图像的生成对抗网络(GAN),这些新技术以独特的优势不断冲击着传统艺术设计技术。与此同时,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及平台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而教师的快速应对能力和院校智能化教学软硬件环境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和平台的快速升级接入,导致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的跟进节奏明显滞后,这意味着传统的产教融合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对接偏差,使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产教融合在AI技术赋能背景下变得愈发艰难。

2.育人核心的重塑与适应引发人才培养模式困境

AI技术赋能对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专业技能加人文素养的职业底蕴,跨界协同加创新应用的职业能力,发展定位加终身学习的职业潜能,这些综合维度的标准势必要有新的育人核心来定位。但在实际推进产教融合育人的过程中,育人核心的重塑必然会牵引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变化[2]。对于其中的培养目标修订、课程体系转化、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升级、师资水平提升、配套教学资源更新等,许多院校长期形成的固有培养模式和体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实质性改变,制约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发挥,需要尽快调整完善缩短适应期。

3.产业需求的更迭与跨界带来育人时效质量考验

艺术设计产业正经历着以技术迭代为驱动的深层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与AIGC工具链的应用,不仅重构了设计流程与产业格局,更催生出人机协同的设计创作、数据驱动的用户体验优化等新兴领域[3]。当前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形成“技术理解力+艺术表现力+跨界整合力”的三维坐标,既要掌握参数化设计、模型算法逻辑解析等数字技能,又要具备人机协作中的创意主导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课程体系落后于AI工具更新速度,人文素养薄弱易导致生成设计偏差,单一学科培养难以应对跨界项目需求。这对于培育适应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的新质人才,提出了时效性和高质量的双重考验。

三、AI赋能下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的核心

“三核联动”育人模式是以“动态迭代、技术赋能、跨界协同”为核心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共育项目、课程体系、配套资源、考核评价等方面,通过AI技术的有机融入,校企双导师的跨界协作和动态调节,促进共育路径灵活多样,共育环节紧密连接,共育质量凸显实效。

1.动态迭代衔接产业需求

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驱动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产教融合应顺应时代趋势转向动态迭代衔接模式。聚焦从需求响应到项目开发、弹性共育、师资匹配的闭环系统,全方位形成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发展范式。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产业导师联席会、行业大数据监测等方式把握产业需求脉络,实时追踪响应产业技术变革与市场动向。构建产教融合项目的敏捷开发机制,形成“基础模块+产业插件”的共育项目链条。采用线上协作平台与线下工作室协同的方式实施弹性共育教学,按需灵活重组配置校企双导师,突破时空限制对接产业即时需求。构建产教融合动态迭代闭环衔接系统的本质是教育供给侧的升级改革,重在解决传统产教融合形式化、滞后性的痛点,为新质设计人才提供有效的培养路径。

2.AI技术实现融合赋能

产教融合育人的根本在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其中AI技术的融合赋能尤为迫切。在产教融合协同运行层面,“校企生”三方通过网络平台或手机端APP,利用智能体和接入的工作流即可实时精准对接,其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可对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情况、科研成果和企业的项目需求、岗位标准、人才要求等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实现以项目为中心的师生聚合智能匹配。智能协作管理能够结合项目的运行状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反馈等多维数据,全面评估产教融合的项目效果及人才质量。在教与学的层面,教师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可以获取基于专业背景推荐的前沿资讯、项目解决策略、教学创新案例等内容,高效完成教材、教案、PPT课件、虚拟仿真交互、视频、动画、素材、实训模拟训练、项目实操案例等系列资源库的建设,为融合共育打造坚实的软环境。而AI智能助教可以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模拟训练内容,进行学习方法优化、问题解答等智能化辅导。在项目操作层面,生成式AI成为创意设计的催化剂,从创意构思、生成设计到设计拓展,对抗生成网络能够基于不同的设计主题,提供构图组织、色彩搭配、风格化等迥异的设计作品。AI技术融入提升了产教融合的协同效率和育人精准度,多维度赋能产教融合生态重构。

3.跨界协同能力迁移应用

跨界协同能力是跨越不同领域、行业或学科边界,整合多元化资源、知识和技术,与不同主体协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思维壁垒,通过跨领域协作创造新价值。由于艺术设计广泛服务于各个产业的特性,更要重点关注跨界协同能力的培育,以及通过经验提炼后对这种能力的迁移应用。产教融合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开放性,主动接纳其他领域的经验方法,系统性建立跨领域要素的有机连接,创新性跨界碰撞产生突破性解决方案,形成跨界能力和迁移能力的纵深突破。这种迁移应用依赖于学生对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复制表面形式,关键点在于养成学生对原领域协同模式本质的分析解构,以及寻找新领域的对应关联点,并根据新场景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实施路径调整。具有跨界协同迁移能力能更好地服务于AI时代复杂多样的产业需求。

四、艺术设计类专业“三核联动”产教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1.构建集群协作运行机制 搭载动态迭代共育链条

由院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资深设计师共同组成“双师集群协作”,通过线下工作室和线上平台的协作进行产教融合共育。实施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标准,从学生兴趣点入手,以产业需求和市场热点为切口,结合产教融合项目,打破以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固化链条,采用“动态迭代”双链条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一方面是“企业典型项目+个性化自媒体项目” 的动态化共育项目链条,另一方面是不同专业“双师工作室”的动态化跨学科协作链条。双链条即紧跟产业需求,又随着艺术设计创作市场的变化进行动态迭代,机动灵活调整育人项目,按需配备协同的双师,根据用户反馈检验育人效果,全力培养AI时代艺术设计领域新质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数字素养 整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对专业的产教融合至关重要。在意识和认知方面,教师要敏锐地感知时代变化趋势,理解其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深远影响,对各类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明确其优势和局限性,以便在教学中合理选择和应用。而在AI技术运用能力方面,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AI辅助教学的能力,学习如何利用这些工具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指导和个性化分析反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此外,具备一定的AIGC能力更应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钻研提升的目标,以适应数字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结合艺术设计领域的典型工作场景,整合现有专业课程体系, 侧重AI技术的融合及更新。以AIGC课程为例,可以采用模块化开发的方式,如基础模块的文生文、文生图、图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专业模块的AI平面设计、AI视频制作、AI游戏动画、AI室内设计、AI产品设计,进阶模块的提示词工程、智能体创建、工作流创建,形成从基础入门到专业场景的AIGC应用覆盖。同步为在线课程建设素材库、习题库、AI助教等配套资源。通过集成语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打造AI应用工具接口平台,构建覆盖学习场景全流程及支撑个性化学习的AIGC课程体系[4]。

3.推行特色发展实践教学 形成岗课赛证激励制度

探索新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将实践项目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是产教融合育人的有效方式[5]。推行以培育人文素养和创意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三乐教学”和“双创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特色发展,通过兴趣引导来辅助学生选修乐知、乐技、乐创等课程,自主参与双师工作室产教融合项目,熟悉工作流程和岗位标准。在特色实践教学的支撑下,学生成立自媒体创业团队,大胆尝试孵化设计创业项目,主动融入社会实践。院校应建立学分转换激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赛,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形成“岗课赛证”共促学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AI技术赋能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需要在夯实艺术设计本体知识技能的同时,培育即能驾驭智能工具进行创意表达,又能在人机共生语境中保持批判性思维的设计者。应以响应时代特征,契合产业需求为切口突破困境,从意识认同、认知建构、技术驾驭、模式更新、路径拓展等多维度进行体系重塑,架起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无缝对接桥梁,使艺术设计教育在保持人文内核的同时,实现与AI时代产业变革的深度同频。

参考文献:

[1]谭秋华.人工智能时代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三位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9(01):69-75.

[2]杨浩.融合深度学习技术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4,(05):97-105.

[3]王锦戈.AI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发展[J].匠心,2025,(02):42-44.

[4]郑彩红.AI背景下高职院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40(05):72-75.

[5]顾小平.基于AI技术与项目驱动融合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J].上海服饰,2024,(01):38-40.

课题信息:本文系 202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的实践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24ZCY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