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PLC 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生产线自动化改造与效能提升研究

作者

陈小平

身份证号:430481198904201670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生产线融合多学科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传统生产线依赖人工与分散控制,存在生产节奏不协调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不良率高。“ 工业 4.0′′ 推进下,企业对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要求提高。PLC能精准控制和协同调度生产设备,解决管控难题。研究基于PLC 控制的自动化改造策略,对制造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机电一体化生产线的现存短板分析

(一)控制方式落后,协同性差

生产线各设备控制缺乏统一中央管控系统,信息交互不畅。如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冲压与装配单元独立运行,缺乏协同,导致冲压件输送出现“ 待料” 或“ 堆积” ,整体利用率不足 60%

(二)人工依赖度高,误差风险大

关键工序依赖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易因失误导致质量问题。如电子元件插装生产线,人工插装引脚折弯误差率约 3% ,远高于自动化插装,且操作效率仅为自动化设备的1/3。

(三)工艺参数调控滞后,稳定性不足

生产线的温度、压力、转速等关键工艺参数多采用人工定期检测与调节,无法实现实时动态管控。当原材料特性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参数调整不及时易导致产品质量波动。某塑料成型生产线因加热温度未及时根据原料批次调整,曾出现连续批次产品成型缺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10万元。

(四)故障排查困难,运维效率低

生产线缺乏完善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备出现故障后,维修人员需逐一排查机械、电气、控制等多个环节,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长达 4-6 小时,严重影响生产连续性。同时,设备维护多采用 “ 事后维修” 或 “ 定期大修” 模式,易造成过度维修或维修不足。

三、基于 PLC 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方案

(一)硬件系统升级与重构

核心控制单元选型与配置:根据生产线规模与控制需求,选用高性能PLC 如西门子 S7 - 1200/S7 - 1500 或三菱 FX5U 系列作为中央控制器,其运算速度快、I/O 接口丰富,可满足多设备协同控制需求;配置触摸屏(HMI)实现工艺参数设置等功能。

传感与执行设备升级:在生产线关键位置加装高精度传感器,如光电、压力、温度传感器;将传统继电器执行机构更换为伺服、步进电机等高精度执行元件,定位精度可达 ±0.01mm 。

网络通信系统搭建:采用工业以太网构建生产线通信网络,将 PLC、HMI、现场设备接入统一网络,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共享,通信速率超100Mbps,确保设备间协同响应延迟在 10ms 以内。

(二)PLC 控制程序开发与优化

模块化程序设计:按生产线工艺单元划分控制模块,编写独立的 PLC子程序,通过主程序调用实现整体控制,便于调试修改且提高复用性。

工艺参数自适应控制程序开发:基于 PLC 的 PID 控制功能,开发工艺参数自适应调节程序。如温度控制,PLC 采集温度数据与设定值对比运算后,自动调节加热装置输出功率,使温度波动控制在 ± 1℃以内。

设备协同控制逻辑编写:针对生产线各设备联动需求编写协同控制逻辑。如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中,PLC 根据零件检测单元反馈信号,触发机械手抓取零件并放置到装配工位,同时控制装配设备作业,实现 “ 检测 - 抓取 - 装配” 无缝衔接。

(三)系统集成与功能拓展

PLC 与上位机系统集成:将 PLC 与工厂 MES 或 SCADA 集成,PLC 通过通信接口上传生产线产量、不良率、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至上位机,管理人员可远程监控与调度生产,提升管理效率。

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集成:在 PLC 程序中植入故障诊断逻辑,传感器检测到设备参数异常时,PLC 触发报警信号,通过 HMI 显示故障信息并记录,同时结合运行数据构建预警模型预测易损部件寿命,实现 “ 预测性维护” 。

质量检测系统集成:将机器视觉检测设备与 PLC 系统对接,视觉系统检测产品后传输结果至 PLC,PLC 依 “ 合格 ξ/Ξ 不合格” 信号控制分拣装置剔除不合格品,提升质量管控自动化水平。

四、自动化改造后的效能提升路径

(一)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节奏

通过 PLC 的协同控制,消除设备间的 “ 等待” 时间,使生产线各单元按最优节奏运行,设备利用率从改造前的 60% 提升至 90% 以上。同时,自动化设备的连续运行能力大幅增强,生产线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单日产量较改造前提升 50%80% 。某机械加工生产线改造后,月产量从 8000 件增至 14000 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率

PLC 对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与参数波动导致的质量问题。以汽车刹车片生产线为例,改造后冲压压力的控制精度从 ±ℑ% 提升至 ±1% ,产品尺寸合格率从 88% 提升至 99.5% ,不良品损失减少年超 50 万元。

(三)简化运维流程,降低停机损失

PLC 系统的故障诊断与预警功能,使故障定位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降至 1 小时以内。同时,预测性维护模式替代传统的定期大修,避免了过度维修造成的资源浪费,设备维护成本降低 30%-40%0

(四)节约人力成本,改善作业环境

自动化改造后,生产线所需操作人员大幅减少。某电子元件生产线改造前需 20 名工人,改造后仅需 3 名运维人员,年节约人力成本超 200 万元。此外,危险、繁重工序由自动化设备替代,有效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安全事故风险。

五、结论

基于 PLC 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通过硬件重构、程序优化与系统集成,有效解决了传统生产线的管控难题,实现了生产效能的全方位提升。随着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进一步拓展 PLC 系统的功能,如结合 AI 算法实现工艺参数的自学习优化、通过边缘计算实现数据的本地化实时处理,推动生产线向 “ 智能自主决策” 方向演进,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娜. 基于 PLC 的混合驱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5,(08):101-103+119.

[2]庄欠芬. 利用单片机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高效控制[J].时代汽车,2025,(18):130-132.

[3]郭小军. 基于 PLC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数控机床改造研究[J].自动化应用,2025,66(15):272-274.DOI:10.19769/j.zdhy.2025.15.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