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与保护路径探析
伍佳馨
身份证号:44018120040416512X
引言
我们正步入一个由人工智能深度驱动的时代。从撰写新闻报道、创作诗歌音乐,到生成程序代码、设计建筑蓝图,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参与乃至主导内容创作过程。这类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enerated Content, AIGC)不仅产量巨大、效率惊人,其质量也日益精进,模糊了人类创作与机器产出的界限。然而,技术的狂飙突进却将传统的著作权法体系置于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一、AI 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分析
1.使用者在AIGC 创作中的角色定位
使用者借助 AI 工具进行创作时,虽利用了 AI 的能力,但创作意图往往源自使用者自身。例如在使用AI 绘画工具时,使用者输入特定的风格、主题等要求,最终的作品体现了使用者的创意构思。然而,使用者对 AI工具的依赖程度也影响着其著作权主张。若AI 工具的自主性过高,使用者仅提供了简单的指令,那么使用者是否能完全享有著作权存在疑问。
2.开发者在AIGC 著作权归属中的考量
开发者设计和训练AI 模型,为AIGC 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从技术贡献角度看,开发者似乎对 AIGC 的成果有一定的权益。但开发者通常无法控制AI 具体生成的每一个内容,其创作目的往往是开发通用的工具而非特定的作品。所以,开发者直接主张对所有 AIGC 享有著作权也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3.AI 本身作为著作权主体的探讨
从传统著作权法的“ 人类作者中心主义” 原则来看,AI 不具备人类的思维和情感,不能成为著作权的主体。但随着AIGC 技术的发展,AI 生成内容的创造性和独特性日益凸显,一些观点开始重新审视AI 作为潜在著作权主体的可能性。不过,这涉及到对著作权法基本概念和原则的重大挑战,需要深入的法律和伦理讨论。
、 AI 生成内容面临的侵权风险与挑战
1. 数据来源侵权风险
AI 生成内容高度依赖于海量的训练数据作为基础,如果这些训练数据是通过未经授权的方式获取的,或者在使用过程中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如版权、专利权等)、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那么基于这些有问题的数据所生成的内容同样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具体来说,当AI 系统的训练数据集中包含受版权保护的各类作品(如专业摄影图片、原创绘画作品、文学创作、音乐作品等),或者包含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商业机密等内容时,AI 模型通过学习这些数据后生成的内容可能会与原始作品在表达形式、创意构思等方面存在实质性相似,这就极有可能引发版权侵权、隐私侵权等法律纠纷。
2.生成内容相似度侵权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会与现有的各类作品存在较高的相似度,这种情况即便并非开发者或使用者有意为之,也仍然可能引发侵权风险。这是由于当前AI 算法的运行机制决定的,在内容生成过程中,系统可能会无意识地模仿或借鉴已有作品的创作风格、行文结构、表达方式乃至核心创意,这种模仿行为往往是在算法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更复杂的是,要准确判断这种相似度是否构成实质性侵权,在法律层面尚存在诸多技术性难题和理论争议,包括如何界定合理借鉴与侵权抄袭的边界、如何评估 AI创作中的独创性成分等。这些因素都使得AI 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和难以处理。
3.责任界定模糊的侵权挑战
当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引发版权侵权或其他知识产权纠纷时,确定具体的责任主体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一责任链条可能涉及多个环节:首先是 AI 系统的开发者,他们设计了算法模型并设定了基本运行逻辑;其次是AI 技术的使用者,他们通过输入指令或提示词来引导内容生成;还有提供训练数据的第三方,这些数据可能包含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目前各国法律体系尚未就这一问题形成统一、明确的判定标准,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三、 AI 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路径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AI 生成内容日益增多的现状,亟需制定专门的著作权相关法律条文。这些条文应当充分考虑AI 生成内容的特殊性,从创作主体、创作过程等多个维度出发,建立完善的著作权归属原则体系。具体而言,需要明确界定AI 开发者、内容使用者以及训练数据提供方等各方主体在著作权方面的权利边界和义务范围,特别是要厘清人类创作者与AI 系统在内容创作中的角色定位。
2.建立技术监管机制
为了有效保障知识产权和内容安全,我们需要采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AI 生成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和审核。具体而言,可以开发专门的内容比对软件系统,这类系统应当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智能分析功能,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生成内容与已有作品的相似度,包括文字表述、创意构思等多个维度的比对。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AI 内容生成记录机制,要求AI 系统详细记录生成内容的完整过程,这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的具体算法模型、训练数据的来源和构成、参数设置、推理过程等关键信息。这些记录应当以标准化格式保存,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在发生侵权纠纷时,这些详尽的记录能够为责任认定提供客观依据,帮助快速查明问题根源,明确责任归属。
3.加强行业自律
为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积极引导行业建立完善的自律组织和行业规范体系。一方面,要推动成立由业内领先企业、专家学者和法律顾问组成的AI 行业自律联盟,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开发者和使用者在AI 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严格遵守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行业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鼓励企业在开发 AI 模型、训练数据采集和使用 AI 生成内容时,充分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主动采取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防范潜在的侵权风险。
四、结论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问题,是技术革命对传统法律体系发起的一次深刻拷问。纯粹的保守或激进的颠覆都非良策,我们需要的是审慎的平衡与智慧的创新。本文分析表明,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坚守“ 人类作者中心主义” 原则仍是底线,将体现了使用者实质性智力投入的 AIGC 的著作权归属于使用者,是目前最可行且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姜晓琪,张磊,王允泽.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学位论文中的著作权归属研究 [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 (08): 80-82.
[2]宋龙.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研究 [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5, (06): 147-151.
[3]陈啸.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研究 [J].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 2025, (05): 94-97.
[4]刘丛怡.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探究 [J]. 河北企业,2025, (02): 153-156.
[5]侯璐,王子康,孙颖.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刑法保护 [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 (01):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