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中的时间管理与患者预后关系研究
徐双双 张卓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
一、引言
急诊护理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的急诊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时间管理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医护人员工作负荷不均衡、护理流程不顺畅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急诊护理中的时间管理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急诊护理中的时间管理现状
(一)时间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以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过程。在急诊护理中,时间管理的核心是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和团队协作机制。有效的急诊护理时间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良好的时间管理还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急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急诊护理时间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急诊护理时间管理逐渐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医院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引入信息化管理等措施,提高了急诊护理的时间管理效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就诊时间不确定,导致护理工作量难以预测和控制,给时间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医护人员对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和方法,在工作中存在时间浪费、工作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此外,一些医院的急诊护理流程不够优化,科室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也会影响时间管理的效果。
三、时间管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一)缩短救治时间
在急诊护理中,时间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确保患者在到达急诊科后能够迅速完成分诊、检查、诊断和治疗等一系列环节。例如,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患者实施优先救治,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到达医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每缩短 30 分钟,死亡率可降低 7% -10%. 。因此,时间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抢救成功率
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够提高急诊护理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当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处理,避免因时间延误而导致病情恶化。例如,在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抢救时,时间管理能够确保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插管操作,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提高抢救成功率。此外,时间管理还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失误和遗漏,提高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
(三)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有效的急诊护理时间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通过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病情延误,能够使患者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因病情恶化而导致的死亡和致残风险。例如,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中,时间管理能够确保患者在发病后尽早接受溶栓治疗,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 3 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其死亡率可降低 30%-40% ,致残率可降低 20%-30% 。因此,时间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急诊患者往往处于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而长时间的等待和救治过程的延误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注重时间管理,能够给患者一种积极、高效的印象,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的康复。
四、优化急诊护理时间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护理流程
优化护理流程是提高急诊护理时间管理效率的关键。医院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简化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护理工作的流畅性和效率。例如,建立急诊预检分诊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快速分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优先救治。同时,优化急诊检查流程,缩短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提高检查效率。此外,加强科室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建立顺畅的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的转运和交接能够快速、安全地进行,避免因科室之间的衔接不畅而导致的时间延误。
(二)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医护人员是急诊护理时间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素质和时间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时间管理的效果。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时间管理意识。培训内容应包括急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时间管理技巧、沟通协作能力等。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如ABC 时间管理法、四象限法则等,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培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地开展救治工作。
(三)引入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入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急诊护理时间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医院可以建立急诊护理信息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查询和共享,减少医护人员在信息记录和传递上的时间浪费。例如,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护人员可以实时查看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等信息,快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同时,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优化护理流程和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四)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是提高急诊护理时间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医院应根据急诊患者数量和病情特点,合理配置医护人员、设备和物资等医疗资源。在人员配置方面,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病情变化,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班次和人数,确保在高峰时段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在岗,避免因人员不足而导致的工作积压和时间延误。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动态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人员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设备和物资配置方面,确保急诊科配备齐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充足的物资储备,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或物资短缺而影响患者的救治。
五、结论与建议
急诊护理中的时间管理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引入信息化管理以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等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急诊护理的时间管理效率,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时间管理,将其作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来抓。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M]. 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王建荣,郑一宁. 急诊护理学[M]. 第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张连辉,李春燕. 急诊护理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0):1456 - 1460.
[4] 刘晓红,张伟,李小寒.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在急性脑卒中救治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3):345 - 349.
[5] 陈静,王丽,李明. 时间量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2021,56(7):987 - 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