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主游戏与集体教学活动的衔接机制研究
艾奴尔·艾尼瓦尔
和田县巴格其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848000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明确说,幼儿园要“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自主游戏就是幼儿凭着自己的兴趣玩,比如搭积木、玩娃娃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自己摸索经验;集体教学活动则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学,比如认识数字、了解植物,能有计划地帮幼儿掌握知识。
二、幼儿园自主游戏与集体教学活动的衔接机制
(一)目标协同:跟着幼儿兴趣定教学目标
自主游戏里,幼儿的目标很灵活,主要看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比如有的幼儿喜欢在沙池里堆城堡,这就是他们的“ 兴趣目标” ;而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老师提前定好的,要帮幼儿发展特定能力,比如认识形状。
要让二者衔接,首先老师得观察幼儿在游戏里的兴趣。比如看到幼儿总在玩“ 超市买卖” 的游戏,对数钱、算数量很感兴趣,这就说明幼儿有“ 学习简单数学” 的需求。然后老师可以把这个兴趣变成集体教学的目标,设计一节“ 超市里的数学” 课,教幼儿认价格、算总数。等上完课,幼儿再玩“ 超市游戏” 时,就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还可能想玩“ 更复杂的买卖游戏” ,老师又能根据新兴趣定新目标,形成一个循环。
(二)内容转化:把游戏里的事变成教学内容
自主游戏的内容都来自幼儿的生活,比如模仿妈妈做饭、模仿医生看病,但这些内容比较零散,没有系统。而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有逻辑的,能帮幼儿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
比如幼儿在“ 娃娃家” 游戏里,会做“ 给宝宝喂饭” “ 整理衣服” 的事,这里面藏着“ 数数量” (喂几勺饭)、“ 认颜色” (宝宝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内容。老师发现后,就可以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节教学活动,比如教幼儿“ 10 以内的点数” “ 认识常见颜色” ,还能用“ 娃娃家” 的场景当例子,让幼儿更容易懂。等幼儿学完,再玩“ 娃娃家” 时,就会主动数喂饭的勺数、说衣服的颜色,游戏内容也变得更丰富了。
(三)经验联结:从玩的经验到学的知识
幼儿在自主游戏里,能获得很多“ 看得见、摸得着” 的经验,比如玩沙水时,知道“ 湿沙子能堆成形状,干沙子堆不起来” ,这就是“ 感性经验” ;而集体教学活动能帮幼儿把这些经验变成“ 明白道理” 的知识,也就是“ 理性经验” 。
就像幼儿玩沙水游戏时,总在试怎么堆出更高的沙堡。老师可以设计一节“ 沙子的秘密” 课,带幼儿一起观察:湿沙子和干沙子摸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堆的时候有什么区别?最后总结出“ 沙子越湿,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堆出造型” 的道理。之后幼儿再玩沙水,就会主动调沙子的湿度,还可能尝试用沙子和石头一起堆,积累新的经验,老师又能根据新经验开展新的教学。
(四)时空整合:合理安排时间和地方
自主游戏的时间和地点很灵活,幼儿想什么时候玩、在哪个区域玩都可以;集体教学活动则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上午10 点在教室上课。要让二者衔接,就得合理安排时间和地方。
老师可以先观察:幼儿早上喜欢在建构区搭积木,下午喜欢在户外玩运动游戏;而且上完课后,幼儿需要15 分钟左右的时间玩一会儿。那老师就可以把“ 建构类” 的集体教学活动(比如教搭稳定的房子)安排在早上,上完课就让幼儿去建构区玩,用刚学的方法搭积木;把“ 观察类” 的教学活动(比如找春天的植物)安排在户外,先带幼儿一起找、一起看,然后留时间让幼儿自己在户外探索,这样幼儿学完就能马上用游戏巩固。
另外,还要做好“ 过渡” 。比如上完课后,老师可以说:“ 接下来我们去建构区,用今天学的搭房子方法,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家吧!” 帮幼儿从“ 上课状态” 转到“ 游戏状态” ;游戏结束后,让幼儿分享“ 刚才玩的时候用了什么上课学的知识” ,为下次教学找思路。
三、影响衔接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老师的意识和能力
老师是做好衔接的关键。如果老师觉得“ 游戏就是玩,教学就是教” ,不把二者联系起来,那衔接就很难做好。比如幼儿在游戏里探索植物,老师还是按原计划教数字,两者就脱节了。
而且老师得有能力:能看出幼儿在游戏里的兴趣和经验,能把这些兴趣变成教学目标,还能把游戏内容整理成教学内容。如果老师看不出幼儿的兴趣,或者不知道怎么把兴趣变成教学,衔接也做不好。
(二)活动设计的合理性
活动设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衔接效果。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幼儿的游戏兴趣没关系,比如幼儿喜欢玩角色扮演,老师却教复杂的科学知识,幼儿就没兴趣学;如果设计得太死板,老师不管幼儿在游戏里有什么新发现,都按原计划上课,也会错过衔接的机会。比如幼儿在游戏里对蚂蚁搬家很感兴趣,老师还继续教植物,就浪费了好机会。
(三)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不一样:有的幼儿玩过很多游戏,经验丰富,学教学内容就快;有的幼儿没怎么玩过,学起来就难。有的幼儿喜欢搭积木,对建构类教学感兴趣;有的幼儿喜欢画画,对美术类教学感兴趣。如果老师不考虑这些差异,用一样的方式衔接,有的幼儿就跟不上,参与度也会变低。
四、优化衔接的简单方法
(一)提升老师的衔接能力
幼儿园可以多组织培训,比如让有经验的老师分享“ 怎么从游戏里找教学思路” ,或者一起分析优秀的衔接案例,帮老师树立衔接意识。平时老师可以记“ 观察日志” ,把幼儿在游戏里的兴趣、做的事记下来,慢慢锻炼发现兴趣、提取内容的能力。还可以一起讨论:“ 幼儿喜欢玩超市游戏,怎么把这个变成教学活动?” 帮老师学会设计衔接内容。
(二)做好活动设计
设计活动时,要先看幼儿的游戏情况,确保教学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兴趣、经验有关联。可以做一个“ 衔接计划表” ,比如:这周幼儿喜欢玩沙水,就安排“ 沙子的秘密” 教学,之后让幼儿玩沙水游戏;下周幼儿喜欢玩超市,就安排“ 超市数学” 教学,之后玩超市游戏。
同时,要留“ 灵活空间” 。如果上课前发现幼儿对新的游戏内容感兴趣,就调整教学计划。比如原计划教植物,发现幼儿对蚂蚁感兴趣,就改成教“ 蚂蚁的生活” 。还要设计好过渡环节,让幼儿能顺畅地从上课转到游戏,再从游戏转到上课。
(三)关注幼儿差异
对经验少的幼儿,游戏前可以给他们看相关的动画、绘本,帮他们积累一点经验,比如玩超市游戏前,看“ 超市购物” 的绘本,让他们知道超市里有什么。对兴趣不一样的幼儿,设计教学时可以多准备几种活动,比如教“ 平衡” 时,喜欢搭积木的幼儿可以搭平衡的房子,喜欢画画的幼儿可以画“ 平衡的东西” (比如跷跷板)。
五、结论
自主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的衔接,要从目标、内容、经验、时空四个方面入手,让幼儿的兴趣能变成教学目标,游戏内容能变成教学内容,玩的经验能变成学的知识,时间和地方安排也合理。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意识和能力、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幼儿的个体差异都会影响衔接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杨丽珠.幼儿园自主游戏与集体活动的关系[J].心理科学,2022(1):225-226.
[2]鄢超云.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支持行为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2(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