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机械装备的自动化装配技术研究

作者

高攀

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

摘要:智能机械装备的自动化装配技术作为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替代传统人工装配方式,成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与实现柔性制造的核心环节。通过高精度传感器、视觉识别系统、协作机器人与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深度融合,自动化装配系统实现了对复杂部件、高精度工序与多任务工况的高效适应。本文围绕自动化装配的关键支撑技术与集成路径,深入分析其在智能装备制造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构建面向高端制造的装配系统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自动化装配;智能装备;柔性制造

一、自动化装配技术的关键支撑体系构建

(一)多维感知系统对装配状态精准识别的支撑作用

在自动化装配过程中,系统需要对部件的位置姿态、接口配合、公差偏差及装配顺序等信息进行精准识别与动态感知。多维传感系统通过集成激光位移传感器、力控传感器、红外定位设备与工业视觉模块,形成覆盖力学、几何与图像三维空间的数据获取网络。系统对部件夹持精度、装配间隙、插入力变化等状态信息实时获取并反馈给控制中枢,确保在装配过程中自动修正误差,提升装配质量与稳定性。多维感知系统通过感知反馈闭环控制策略,实现精度补偿与任务自适应执行,是复杂部件高质量装配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模块。

(二)机器人协作系统提升装配柔性与工艺适应性

在多变产品与批量差异显著的制造环境中,传统固定工位式装配方式难以快速适应任务变化。协作机器人系统具备高自由度、可编程性与路径规划灵活性,能够对不同零件装配位置、姿态变化及干涉关系进行实时适应调整。通过引入力位混合控制与自学习算法,机器人在装配过程中能够自主调整末端执行器动作轨迹,应对不同配合难度与外力干扰。在多工位协同装配场景中,多台机器人通过信息同步协议协调运行,实现并行作业与顺序作业自动转换,提高系统装配节拍与生产节奏的柔性适配能力。

(三)装配路径规划与误差补偿算法优化执行效率

自动化装配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依据装配工艺步骤完成多个零件的精确拼装,路径规划的合理性与误差补偿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装配效率与加工质量。通过构建基于装配模型的三维环境仿真系统,对作业空间中夹具定位、装配顺序与机器人动作进行最优路径求解,在避障条件下生成能耗最小与时效最优路径组合。针对定位误差与配合偏差,通过非线性预测控制方法进行路径动态修正,结合运动学约束与实时误差估计进行末端精度补偿,显著提高装配过程的空间协调性与执行精度,有效减少调整时间与试错次数。

二、自动化装配技术在智能机械装备制造中的应用成效

(一)复杂异形结构件装配的精准定位与高稳定性控制

智能机械装备中大量应用结构复杂、尺寸不规则或具有柔性特性的异形零部件,其装配过程面临配合难度高、空间干涉多、装配方向复杂等问题。为实现对这类结构件的高精度装配,系统采用视觉识别结合三维点云重构技术对零件姿态与定位区域进行动态识别与重定位,通过多轴控制器协调执行器在六自由度空间中调整位置,实现装配路径的智能纠偏与实时补偿。在零件接近阶段,引入基于力位混合控制的微动调节策略,通过监测装配接触力变化调整插入力方向与大小,确保装配稳定性。最终在实际操作中,该技术实现了异形结构件装配精度误差控制在±0.05mm范围内,有效减少因零件变形或位置偏差造成的装配不良,提高了复杂工艺的整体合格率与可靠性。

(二)高精度联动结构装配任务中的误差累积控制方法

多轴联动机构在智能装备中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其对装配精度和同轴度要求极高,传统人工装配方式难以控制误差源并稳定保证装配质量。自动化装配系统通过在装配过程中实时获取各轴承位、联轴器接口及支撑面的位置偏差数据,并与虚拟装配模型中标准参数进行对比,识别误差来源与叠加趋势。系统根据计算出的误差累积曲线,采用分布式调整策略,在不同子结构单元中设定补偿量与可变限位参数,动态修正装配路径与执行顺序。在联动测试阶段,利用高精度激光干涉仪检测装配结构运行轨迹,并将运行偏差反馈至补偿算法模块,形成“测—控—补”闭环修正机制。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将误差累积幅度控制在初始设定公差范围50%以内,显著提升了高精度联动结构系统的装配一致性。

(三)多工位同步装配工艺对节拍控制与生产效率的强化

面对复杂产品由多个子部件协同集成构成的装配需求,传统串行工艺在生产节拍控制与任务协同方面存在效率瓶颈。自动化装配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装配任务划分为若干并行工位,并通过中央控制器对每个工位状态、资源需求与任务进度进行统一调度,实现各装配环节之间的最优匹配与任务并行执行。在同步控制中引入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将各机器人状态数据、执行误差、工序完成率等多维信息实时上传至云平台,通过算法分析确定系统当前瓶颈点与潜在延迟节点,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与节拍节奏。在生产节拍优化过程中,控制系统还会根据历史数据构建预测模型,自动分配任务优先级与执行窗口,实现任务自动重排与资源再优化配置。该模式在复杂控制柜、精密传动系统等产品装配过程中显著提升单位时间产出,整体效率较传统装配方式提高30%以上。

(四)智能柔性装配线对多品种任务适应能力的增强

现代机械装备产品多呈现小批量、多规格、高频更改的生产特征,对装配系统的柔性化与重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引入柔性工位模块、可编程协作机器人与标准化夹具接口,智能装配系统构建起面向多品种切换的快速响应机制。系统通过生产计划管理平台预先识别即将投入装配的产品型号,并基于特征库快速生成对应的装配参数与机器人作业路径。在装配准备阶段,系统根据当前产品型号自动完成夹具更换、工具选型与设备初始化参数配置,避免人工调试过程,缩短换型周期。在生产过程中,系统监控装配质量指标与效率数据,自动判断是否触发换型逻辑,提升装配线的主动响应能力。该智能柔性装配系统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仪器、精密执行机构、医疗设备装配等领域,显著提升了装配线任务兼容性、资源利用率与产品交付效率。

结束语:自动化装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对智能机械装备制造效率、质量与柔性提出更高保障。通过集成多维感知、路径优化、机器人协作与智能控制等核心要素,装配系统在精度控制、节拍优化与任务响应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面向未来,自动化装配技术将进一步朝着自适应、多任务与认知型方向演进,为构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体系提供坚实基础与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刘光辉.智能制造背景下自动化装配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23,43(02):102-108.

[2]王宇翔,张雨晨.基于工业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的结构优化与控制方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23,42(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