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合利用视角下农业园区土地工程规划路径研究
王程程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自然资源局 266109
引言
农业园区作为实现农村产业集聚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平台,其空间发展与土地工程规划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生态承载力。在当前农业转型和农村建设加速的趋势下,农业园区普遍面临用地刚性增长与生态约束强化之间的矛盾,传统单一功能型土地利用模式难以适应资源高效配置与绿色转型的双重需求。土地复合利用作为一种整合功能、优化结构、提高土地承载效率的理念,越来越被应用于农业园区的空间规划与工程实践之中,成为提升园区综合价值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制度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土地整治的创新探索,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之下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在 2021“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被明确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牵引性工程。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由浙江试点走向全国推广,亟待明确概念内涵和搭建理论框架,并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补充到实践探索中去。基于此,本文立足土地复合利用视角,围绕农业园区空间布局与土地工程实践,提出一系列可实施的系统规划路径。
一、农业园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复合利用需求分析
目前农业园区的空间利用普遍存在着类型单一、功能割裂、工程重叠、土地碎片化等问题。一方面,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空间往往分散布局,无法形成良好的协同与叠加效益;另一方面,部分园区过度依赖新增建设用地,忽视了存量土地潜力的激活与利用,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制约了园区整体经济与生态价值的释放。更为突出的是,一些农业园区在规划阶段缺乏整体性视角,重项目轻生态、重开发轻统筹,造成土地开发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频发。
在上述背景下,推进土地复合利用不仅是一种现实需求,更是农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从实践层面看,复合利用包括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功能叠加、基础设施与农业用地的统筹布置、地上与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与综合功能。同时,土地复合利用理念也强调系统性与可持续性,要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兼顾生态保护、农业效益与社会功能,为农业园区土地工程规划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
二、农业园区土地工程复合规划的路径设计
围绕土地复合利用目标,农业园区的土地工程规划应立足功能整合、空间优化与系统设计原则,构建多维协调的用地结构。具体路径包括:第一,通过耕地整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空间的集约化与高效化;第二,统筹农业道路、排灌系统、农田防护林与服务设施布置,提升工程系统的协同能力;第三,积极推进“农光互补”“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等多功能复合利用模式,使得农业生产、生态修复与乡村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应强化土地工程的生态嵌入策略,如结合地形、土壤、水文条件实施坡改梯、土壤改良、水生态修复等措施,以提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此外,智能化手段的引入也日益成为推动土地复合利用工程实施的重要工具,如利用遥感监测、BIM建模、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进行用地状态监测与动态评估,不仅有助于前期方案优化,也能实现项目实施阶段的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价。通过上述路径,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农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能,还为未来土地资源整合与管理提供参考模型。
三、复合利用模式下的效益协同与政策支撑机制土地复合利用不仅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效益,更在经济产出、生态恢复与社会协调等方面展现出多重价值。从经济维度看,复合利用模式往往能在单位土地上实现多个用途与收益渠道,有效提高投资回报率和产业综合产值。以“农光互补”为例,不仅保障了农业产出,还通过光伏发电获取绿色能源收益,已成为部分地区提高土地附加值的典型模式。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建筑光伏储能系统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复合利用理念推动了生态空间的恢复与再生,使得农业园区成为生态系统修复与景观建设的重要载体。建筑光伏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对于系统性能、效率以及经济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构建农业园区土地工程规划路径时,应同步构建复合效益评估机制,涵盖经济、生态与社会等多个维度,以实现规划目标与实际效应的统一。
制度与政策层面上,政府需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园区在规划阶段融入土地复合利用思维,强化绩效考核与项目后评价制度,推动试点推广与模式复制。同时应构建复合利用项目用地审批、土地权属流转、收益分配等机制,提升土地制度对新型利用模式的适应性。阐述建筑光伏储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现状,从仿真软件研发、系统模型建立和容量优化配置等方面探究建筑光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研究进展,对于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四、农业园区土地工程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未来农业园区土地工程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系统性与融合性,走向更高层级的空间优化与功能整合。一方面,土地工程将与生态修复、智慧农业、低碳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土地功能的动态调整与高效衔接;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将越来越依赖于多源数据支撑与协同机制建设,推动工程由“粗放建设”转向“精细运营”。这一趋势也要求地方政府与规划机构在项目立项、工程管理与政策支持方面实现机制更新,推动土地工程向综合服务平台升级。
面对日益复杂的土地利用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农业园区土地工程规划必须跳出“单一开发”的传统思维,以复合利用为抓手统筹各类空间要素,形成“产业+生态+居住+能源”多功能融合格局。同时,应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反馈的双向互动,推动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不断完善。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发挥引导与监管作用,推动跨部门协同、数据共建与平台联动,形成土地利用全链条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农业园区空间价值与发展质量。
结论
农业园区作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土地工程的科学规划对于实现空间优化、资源节约与生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以土地复合利用为视角,能够为农业园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土地工程规划中融入生态治理、能源系统与信息技术手段,不仅拓展了土地的功能边界,也为提升园区综合效益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应在理论深化、制度完善与实践创新的协同作用下,加快推动农业园区土地工程的转型升级,助力构建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尚萍.缺水社会及其治理[D].兰州大学,2024.
[2]陈果维.哈密市智能农业工程项目低碳效益的驱动力分析及实现路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24.
[3]弓瑞敏.全域空间视角下城乡土地发展预测及均衡管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23.
[4]甘成馨.洞庭湖汨罗古道片区多功能农业园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