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山自动化机电设备的智能节能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张路广

山西璟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030000 河北省邢台

引言

矿山自动化机电设备是现代矿山生产核心载体,其能耗水平直接影响运营成本与绿色发展水平。随着自动化设备普及率提升,能耗结构更复杂,传统人工巡检和经验调控的节能方式已不适用。智能节能管理模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能耗实时感知、智能分析与精准调控,推动节能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优化转变,对提升矿山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山自动化机电设备智能节能管理模式的内涵与技术基础

1.1 智能节能管理的核心特征与运行逻辑

智能节能管理模式的核心特征体现为动态性、精准性和协同性。动态性指根据设备运行状态和工况变化实时调整节能策略,避免固定模式的能耗浪费;精准性通过数据分析锁定能耗关键节点,实现针对性调控;协同性强调设备间、系统间的能耗协同优化。其运行逻辑遵循 “感知 - 分析 -决策 - 执行 - 反馈” 闭环,通过实时采集能耗数据,经智能分析生成优化决策,驱动设备调控执行,再将执行效果反馈至系统形成持续优化,改变传统静态管理的滞后性,提升节能效率。

1.2 设备能耗状态智能感知技术支撑

设备能耗状态智能感知依托各类传感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实现。在自动化机电设备关键部位部署电流、电压、温度等传感器,实时捕捉能耗相关参数,将物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工业总线、无线网络等传输技术,将数据汇聚至管理平台,确保数据实时性和完整性。同时,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对原始数据预处理,过滤干扰信息,提取有效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实现对设备能耗状态的全面、精准感知,打破传统人工监测的局限性。

1.3 能耗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算法基础

能耗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技术。通过建立能耗数据库,积累设备不同工况下的能耗数据,形成分析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挖掘能耗与设备参数、工况条件的关联规律,识别高能耗模式和节能潜力点。基于分析结果构建优化决策模型,结合生产需求生成能耗调控方案,如动态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优化启停时间等。算法具备自学习能力,随数据积累不断优化决策精度,为节能管理提供科学的智能化决策支持。

二、矿山自动化机电设备智能节能管理模式的核心架构

2.1 多层次能耗监测与数据集成系统

多层次能耗监测与数据集成系统涵盖设备层、车间层和矿山层。设备层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单台设备能耗数据,包括运行功率、累计能耗、能耗波动频率等细节参数,实现设备能耗的微观监测;车间层汇总区域内设备数据,监测局部能耗状况,分析同一生产环节中设备间的能耗协同情况,及时发现区域能耗异常;矿山层整合全矿能耗信息,形成全局视图,掌握不同生产环节的能耗占比和能源分配情况。系统采用标准化数据接口实现不同设备、系统的数据兼容集成,消除信息孤岛。通过数据清洗、转换和存储技术,剔除无效数据和异常值,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可用性,为各层级能耗分析和管理决策提供统一数据支撑,实现从单设备到全矿山能耗的全方位监测。

2.2 动态能效评估与节能策略生成模块

动态能效评估与节能策略生成模块是核心决策环节。能效评估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涵盖单位产量能耗、设备负荷率、能耗波动系数等指标,实时计算设备能效水平,对比预设标准值和历史最优值识别能效异常。基于评估结果,结合能耗数据分析,模块自动生成针对性节能策略,如调整负载分配、优化运行参数、合理安排设备间歇时间等。策略生成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关联生产计划,优先保障关键生产任务的能源供给,同时严格遵循设备安全运行参数范围,确保节能与生产协同推进。

2.3 设备协同运行智能调控机制

设备协同运行智能调控机制聚焦多设备间的能耗协同优化。通过梳理生产流程中设备的衔接关系,分析设备间的能耗传递路径和相互影响程度,建立协同调控模型,避免设备单独运行时因参数不匹配导致的整体能耗升高。例如在采矿运输环节,根据掘进设备的作业进度优化运输车辆的启停顺序和行驶路线,减少车辆空驶和无效等待能耗;在破碎加工环节,根据物料输送量动态分配多台破碎机的任务负荷,实现负荷均衡,避免部分设备超载运行而部分设备闲置的能耗浪费。机制依托实时数据实现动态调控,当某设备因故障或参数异常导致能耗突增时,系统会立即联动调整上下游关联设备的运行状态,如降低给料量或调整运行速度,防止能耗连锁上升,提升整体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三、矿山自动化机电设备智能节能管理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能耗管理体系

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能耗管理体系需覆盖设备采购、运行、维护和报废阶段。采购阶段关注设备能效参数,选择节能型设备;运行阶段实时监测能耗,优化运行策略;维护阶段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故障能耗;报废阶段评估能耗残值,推动资源回收。建立全周期能耗档案,记录各阶段能耗数据和管理措施,分析能耗变化规律,为各阶段节能决策提供依据,实现设备从投入到淘汰的全过程能耗可控。

3.2 推进节能管理平台与自动化系统融合

推进节能管理平台与自动化系统融合需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功能协同。将节能管理平台深度嵌入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能耗数据与设备控制信号的实时交互。通过接口开发实现两者无缝对接,确保节能策略能直接驱动自动化设备执行调控。融合后系统可自动根据能耗优化需求调整设备自动化运行参数,减少人工干预,提升节能措施的响应速度和执行精度,形成节能管理与自动化运行的一体化机制。

3.3 建立节能效果反馈与持续优化机制

建立节能效果反馈与持续优化机制需构建闭环管理流程。定期评估节能措施实施效果,对比实际能耗与目标值的差异,分析偏差原因。将评估结果反馈至管理平台和相关部门,针对问题调整节能策略和管理措施。通过建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节能成效,为优化提供依据。同时,收集员工反馈和现场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案,确保节能管理持续适应矿山生产变化,实现节能效益的长期稳定提升。

四、结论

矿山自动化机电设备智能节能管理模式通过动态感知、精准分析和协同调控,有效适配了自动化设备的能耗管理需求。其以智能感知技术和优化算法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监测、动态评估和协同调控的核心架构,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融合和持续优化路径落地实施。该模式改变了传统节能管理的被动局面,提升了能耗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实现了生产与节能的协同发展。对推动矿山自动化设备节能降耗、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为矿山行业智能化节能提供了可行模式参考。

参考文献

[1]史晓峰,何邦峰,丁永友.煤矿智能矿山自动化开采技术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5,(09):151-153.

[2]郭晓汇.浅析矿山自动化的设备选型与集成方案[J].中国设备工程,2025,(04):96-98.

[3]李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矿山自动化智能采矿系统设计与优化[J].中国金属通报,2024,(0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