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贵州省高职生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究:职业探索行为的调节作用
周云
泰国博仁大学 泰国曼谷 1021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贵州省高职生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及职业探索行为的调节作用。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专业认同—职业探索行为—就业能力的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贵州省高职生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中国贵州省高职生的职业探索行为在专业认同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提升高职生专业认同和职业探索行为水平,对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高职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实践及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丰富了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机制的研究文献。
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张璞、祝军,2024)。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是影响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的重要因素(陈玉婵,2023)。研究表明,专业认同作为学生的重要内部因素,能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参与专业相关活动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就业能力(杨春,2021)。高职学生的职业探索行为通过主动获取职业信息和分析市场需求,使学生职业规划更清晰,有助于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的作用(曾婉茜、伍瑛,2023)。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高职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其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并考察职业探索行为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优化职业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研究假设
2.1 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就业能力是高职生在劳动力市场成功获取、维持及转换工作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个性特征与素养等多方面条件(张璞、祝军,2024)。研究表明,专业认同水平高的学生会持续投入专业学习,提升知识掌握水平(刘小妹等人,2025),并积极参与实习培训以增强专业技能(Vogel &Human,2018)。因此,专业认同越高,高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越扎实,就业能力也越强。在实际就业情境中,初入职场的高职毕业生缺乏丰富工作经验,招聘单位更关注其专业能力(王若飞,2025)。高专业认同学生通过学业和实习阶段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求职竞争中更具优势,更能满足岗位要求,从而就业能力表现更优。本研究由此推论,高职生专业认同通过促进学习投入与能力积累,显著提升其就业能力,提出假设:
H1:中国贵州省高职生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职业探索行为的调节作用
职业探索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态度和认知引导下,通过对自我特质、职业环境与发展机会的系统性探索,逐步形成职业技能、明确职业目标并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曲可佳、邹泓,2013)。研究表明,高水平职业探索行为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张云龙等人,2015),在失业或就业不确定情境下,还能缓解消极影响,增强职业发展能力(Zikic et al., 2006)。对于高职生而言,职业探索行为包括对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职业信息的持续收集、分析与评估(赵月,2025),有助于明确就业所需能力、提升准备水平,并强化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而低探索行为的学生则可能不主动获取职业信息,从而削弱专业认同的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职业探索行为水平高低可调节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提出假设:
H5:中国贵州省高职生的职业探索行为在专业认同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3 结论与启示
该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高职生专业认同、职业探索行为与就业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贵州省高职生专业认同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中国贵州省高职生的职业探索行为在专业认同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实践启示:高校应重视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指导和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认同感;同时,应鼓励高职生积极开展职业探索行为,如参与职业规划课程、实习实训及技能竞赛等,以提高其职业信息获取能力和就业准备水平;此外,政策制定者和学校管理者在推动高职生就业工作时,应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探索行为的双重作用,为高职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发展支持,从而提升就业质量与就业竞争力。
[1]Vogel, F. R., & Human, S. (2018). The relevance of identity style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to academic commi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37(3), 620-634.
[2]Zikic, J., & Klehe, U. C. (2006). Job loss 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the role of career explor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in predicting reemployment qual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9(3), 391-409.
[3]赵月(2025)。高职学生职业探索与自我认知间的关系研究。科技风,(21),150-152。
[4]张云龙、叶宝娟、罗照盛、孙超、刘栋(2015)。应对效能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职业探索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3(5),815-817。
[5]曲可佳、邹泓(201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9(5),500-506。
[6]张璞、祝军(2024)。自我效能感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对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教育与职业,14(24),31-39。
[7]王若飞(2025)。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教育进展,15(3),826-830。
[8]陈玉婵(2023)。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及对策思考——评《数字经济新动能与新就业》。领导科学,(4),160
[9]杨春(2021)。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教育观察,10(41),75-78。
[10]曾婉茜、伍瑛(2023)。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专业认同现状与就业指导探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4(7),179-183。
[11]刘小妹、李小伟、王名铭、李影影(2025)。新入校高职护生心理弹性、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探索研究。卫生职业教育,43(11),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