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
叶婷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传统“ 教师主导、教材为中心” 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智慧课堂作为一种融合先进技术与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形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数据驱动决策、个性化学习供给,为小学语文教学突破传统局限提供了新可能。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局限
(一)教学资源供给单一,缺乏动态更新与个性化适配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多以教材、教辅资料、固定课件为主,资源形式较为单一,且更新速度缓慢,难以跟上时代发展与学生认知需求的变化。同时,这些资源多为统一编制,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量,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认知特点提供个性化资源适配。
(二)教学过程互动不足,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显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流程多围绕“ 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课堂练习” 展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更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深度互动的机会。课堂互动多以教师提问、学生集体回答或个别回答为主,互动形式单一、互动深度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与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讲解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与写作手法,再让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与表达观点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评价方式片面,缺乏过程性与综合性考量
当前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多以期末纸质测试为主,评价内容侧重知识记忆,如字词默写、课文背诵、阅读理解选择题等,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素养等综合素养的评价。同时,评价方式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追踪与分析,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二、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智能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化与个性化供给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智能教学资源库,能够打破传统资源供给的局限,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与个性化适配。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的信息抓取与整合能力,实时收集国内外优质语文教学资源,包括经典文本解读、多媒体素材(音频、视频、动画)、拓展阅读材料、创意写作模板等,并对资源进行分类、标签化处理,确保资源的时效性与丰富性;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薄弱环节,为不同学生推荐个性化资源。
(二)优化教学过程,打造互动化与智能化的课堂形态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能够丰富课堂互动形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互动化与智能化的课堂形态。在课前预习环节,利用智能学习平台发布个性化预习任务,如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让学生完成字词朗读练习,智能系统实时纠正发音错误;在课中教学环节,运用智能互动工具(如智能白板、AI 助教)开展多样化互动,例如通过 AI 助教发起小组讨论任务,实时收集各小组讨论成果并进行汇总分析,教师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指导;在课后巩固环节,利用人工智能生成个性化练习,避免“ 一刀切” 的作业模式,同时智能系统实时批改作业,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三)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人工智能能够通过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小学语文学习提供个性化支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构建个人学习画像,明确学生的学习优势与不足,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例如针对写作能力薄弱的学生,规划“ 素材积累—段落练习—篇章写作—修改优化” 的阶梯式学习路径;另一方面,利用智能辅导工具为学生提供实时学习支持,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通过智能词典、AI 答疑功能获取即时解释与引导,无需依赖教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是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核心实施者,其人工智能素养直接影响实践效果。学校应建立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内容涵盖智能教学平台操作、智能资源库使用、学习数据解读与应用等,帮助教师掌握基本技术技能;同时,通过邀请教育技术专家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参与跨校交流研讨等形式,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树立“ 技术服务教学” 的意识,学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度融合,避免技术应用流于形式。
(二)完善智慧课堂硬件设施,搭建稳定的技术支撑环境
稳定的硬件设施是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基础保障。学校应加大对智慧课堂硬件设施的投入,根据教学需求配备智能教学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黑板)、AI 互动设备(如语音识别麦克风、智能投影仪)、数据传输设备等,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技术设备的稳定运行;同时,搭建安全、高效的校园网络环境,保障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平台的数据传输效率,避免因网络卡顿、设备故障影响教学进度。此外,还需建立硬件设施定期维护与更新机制,及时修复故障设备、升级老旧系统,为智慧课堂的持续推进提供稳定支撑。
(三)建立科学的伦理规范,保障学生数据安全与学习权益
人工智能在收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风险,因此需建立科学的伦理规范,保障学生数据安全与学习权益。一方面,学校应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范围、使用目的与存储方式,禁止将数据用于教学之外的其他用途,同时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数据使用中的责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隐私,不随意公开学生个人学习数据与评价结果,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了解个人数据的保护范围与方式。
结束语
人工智能为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其在教学资源供给、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支持等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局限,推动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型。然而,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路径,同时注重教师素养提升、硬件设施完善与伦理规范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双武.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5,(06):82-84.
[2]吴梦迪.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小学语文智慧课堂[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5,(05):61-63.
[3]盛晓燕.人工智能环境中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创设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8):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