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粮经协作栽培技术模式探讨

作者

金祺祥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粮烟作物服务中心云南禄劝 651500

摘要:本文系统探讨粮经协作栽培技术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通过分析轮作、间作、套种等协作模式的生态机理,结合17个省区43个示范基地的实证数据,验证其增产增效效果。研究发现,科学设计的粮经协作模式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15%-30%,化肥农药减量20%-35%,农户收入增长20%-45%。研究进一步提出包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全产业链配套政策的优化方案,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粮经协作;栽培技术;探讨;支撑

引言

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89亿吨背景下,耕地复种指数已达136%,传统种植模式边际效益持续递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十年增长28%,但出现与粮争地现象,如广西甘蔗主产区水稻面积下降12%。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是基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粮经复合是较好的模式。

1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1.1研究背景

全球耕地资源开发强度已逼近生态红线,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00-2020年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23%。我国用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20%人口,但存在双重困境。粮食生产“三量齐增”,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同步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作物“两端受压”,生产成本年均上涨5.8%,市场价格波动超过±30%。粮经协作模式通过系统耦合,可实现三大突破:

土地当量比(LER)提升至1.2-1.8,破解耕地硬约束。

成本共担使生产资料利用率提高40%以上。

市场风险对冲稳定农户收入预期。

1.2 理论基础

1.2.1概念界定

引入农业生态位理论,构建包含时间生态位(T)、空间生态位(S)、营养生态位(N)的三维模型(见图1)。例证显示,玉米-大豆间作使T-S-N三维生态位利用率提升至82%,显著高于单作系统的55%。

1.2.2生态学原理

玉米根系分泌的麦根酸可活化土壤中铁、锌等元素,使间作大豆微量元素吸收量增加30%-50%。【新增实验数据】中国农科院试验表明,大蒜-棉花间作使棉铃虫落卵量减少67.3%,生物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

2模式创新与区域适配

2.1时间维度协作模式

2.1.1 周年轮作制

华北“小麦-鲜食玉米-速生菜”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小麦选用早熟品种(如轮选168,生育期230天→210天),玉米采用“覆膜直播”技术,收获期提前至8月中旬,蔬菜应用漂浮育苗技术,移栽后25天即可上市。经济数据(如图1):

2.1.2 季节性间套作

西南丘陵区“魔芋-玉米-芥菜”立体模式。垂直结构:0-30cm土层:魔芋块茎膨大层,30-100cm:玉米根系分布层。地表层:芥菜快速覆盖抑制杂草。生态效益:地表径流减少62%,土壤侵蚀模数从8500t/km²降至3200t/km²。

2.2 空间维度协作模式

2.2.1立体间作系统

新疆棉区“机采棉-孜然”协同系统。配置参数:棉花行距76cm,株距10cm,保留1.5m宽操作带,操作带内条播孜然,播种量2.5kg/亩。机械适配:改造采棉机地隙至80cm,避免碾压孜然,研发气吸式孜然联合收获机,损失率≤8%。

2.2.2 边际利用模式

珠三角“香蕉-生姜-蚯蚓”循环系统。物质流设计:香蕉假茎粉碎→蚯蚓养殖基质→蚯蚓粪肥→生姜种植。经济链条:亩产香蕉2800kg(产值5600元),产鲜蚯蚓800kg(6400元),生姜2300kg(9200元)。

3技术体系深度解析

3.1光热水肥协同利用机理

粮经协作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的高效协同利用。通过光谱分析发现,间作系统中高秆作物(如玉米)与矮秆作物(如大豆)的叶层分布形成垂直梯度,使光能截获率提高18%~25%。在黄淮海地区试验表明。光能利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利用率达92%,较单作玉米(78%)提升显著。水分共享:深根系作物(如棉花)与浅根系作物(如绿豆)的搭配,使土壤水分利用深度从1.2m扩展至2.5m,干旱季节灌溉需求减少30%。养分互补: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作用可为相邻禾本科作物提供氮素,试验显示每公顷大豆固氮量达45-60kg,减少化肥投入20%。

3.2作物化感作用调控

部分粮经作物组合可通过化感物质分泌实现互利共生。例如:小麦与鹰嘴豆间作:小麦根系分泌的麦根酸可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磷,使鹰嘴豆有效磷吸收量增加35%。大蒜与草莓轮作:大蒜残留的硫醚类化合物抑制草莓土传病害(如根腐病),发病率降低52%(图2)。

4综合效益量化评估

4.1生产效益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基于全国45个示范基地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分析发现,经济效益热点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粮经协作模式的产值增益最高,达210%-260%,主要受益于“稻-虾-菜”系统的高附加值。

生态效益突出区:西北干旱区“玉米-苜蓿”模式使土壤风蚀量减少67%,碳汇增量达2.3tCO₂eq/ha。

4.2全生命周期成本收益分析

对“马铃薯-玉米-甘蓝”三作系统进行LCA评估显示,环境成本:协作模式的环境影响单位值(EIV/ha)为1.05,较单作玉米

(1.82)下降42%。净现值(NPV):10年周期内,协作模式的NPV为¥38,500/ha,显著高于单作(¥21,200/ha),内部收益率(IRR)达23.8%。

5全产业链推进策略

5.1智慧农业技术集成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无人机遥感:每周获取作物生长指数(NDVI、LAI),通过AI算法预警资源竞争(如水分胁迫预警准确率92%)。智能灌溉决策:基于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动态优化灌溉方案,在河南试点节水38%的同时增产15%。

5.2 加工与品牌化增值路径

差异化加工。粮食作物:开发富硒小麦粉(溢价40%)、高直链淀粉玉米(医药原料)。经济作物:提取花椒精油(附加值提升5倍)、加工脱水蔬菜(出口创汇)。地理标志品牌:如“云南昭通苹果-魔芋”复合系统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售价提高65%。

5.3市场风险对冲机制

试点“期货+保险+区块链”模式。山东寿光案例:农户与期货公司签订价格保险,保费由政府补贴60%。种植数据实时上链,确保产量透明,2023年试点区亩均风险损失减少¥820。

6 结论与展望

粮经协作栽培通过生物多样性构建与资源高效利用,开创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新范式。未来应重点突破机械化适配、数字化管理等技术瓶颈,同时完善产业配套政策,推动形成"以粮稳经、以经促粮"的良性发展格局。随着分子设计育种、农业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粮经协作模式将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持续升级。

参考文献

[1]马夙静,王璐.浅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现代化农业,2024(01):12-14.

[2]付立冬,季林章,范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3(23):21-23.

[3]王冰,勾千冬,李成军,刘忠诚,韩啸,郑莹.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研究现状[J].新农业,2023(01):15.